創建幸福家庭
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創建幸福家庭
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
自去年5月全國創建幸福家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在統一思想、統籌協調、有效落實等方面齊頭并進,使創建工作走上了全面推進的軌道,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凝聚共識,真正把幸福家庭創建工作放上重要位置
長春會議之后,寧波很快在全市形成共識,把幸福家庭創建當做政府社會管理創新和人口計生工作轉型的有效載體來抓,放上了重要位置。
在黨委政府層面。寧波市委、市政府要求從提高國家和區域競爭力的高度加強對幸福家庭創建的認識,提出“幸福家庭,幸福城市”的主題口號,把創建工作當做幸福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并同時要把這項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全市開展“幸福美麗新家園”建設,從而奠定了它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市人口計生系統內部,大家深切認識到,要落實“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思路,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載體或平臺。家庭一頭連著社會,一頭連著個人,既是人們在不同生命階段相關問題的交匯點,也是社會不同系統政策最終發生作用的結合點,促進家庭建設和家庭發展既能體現“均衡”的理念,又能落實“統籌”的思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必然要求。創建幸福家庭,也就成為我市推進人口計生工作轉型、實現事業突圍的重要抓手。
二、統籌謀劃,努力構建幸福家庭創建整體推進體系
為確保創建活動順利開展,我市統籌部門資源,構建了系統的工作推進體系。
一是建立組織體系。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領導班子,各縣(市)區也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市、縣兩級統籌解決人口問題領導小組出臺《關于開展創建幸福家庭活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并對相關部門和群團進行了職責分工。市、縣兩級人口計生部門和計生協聯合組建創建領導小組辦公室,全面負責指導活動的開展。
二是完善政策體系。市政府要求各部門、各級政府在出臺相關政策時強化“家庭”意識,不斷完善家庭發展政策體系。全市在促進家庭生產、改善家庭生活、服務家庭生育、提高家庭教育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出臺計劃生育弱勢家庭民生關懷政策、空巢助老服務關懷政策、流動人口家庭均等化服務政策和幸福家庭咨詢服務制度等,并根據時代發展需求,改進、完善了原有的青年人口優婚優孕優生促進制度、已婚人口生殖健康教育和檢查制度和青少年人口青春健康教育制度等,建立了長效機制。
三是健全保障體系。將幸福家庭創建經費納入各相關部門年度經費預算,提供財力保障。不斷擴大對計劃生育家庭的獎勵扶助范圍并提高標準,累計發放財政資金32億元;市、縣兩級建立公益金,對計生家庭實施特別救助,累計發放公益金3105萬元;全市共有城鄉低保48886戶,支出低保資金2.07億元;全市慈善機構累計募集達29.9億元,救助支出19.8億元,數十萬家庭受益。將各縣(市、區)、市直有關部門履行創建活動職責情況,納入年度人口計生工作、精神文明建設、政府效能建設的內容。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不定期開展督查工作,并把督查情況作為年終考核評估的依據。
三、科學部署,有效落實幸福家庭創建的相關舉措
鑒于幸福家庭創建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我們采用多方位部署、立體式推進的方式設計實現路徑。
一是開展家庭發展理論研究。為了做好創建幸福家庭的“頂層設計”,近年來,我們聯合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口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口學會等召開“家庭政策和家庭發展”研討會,交流了解國內外家庭政策和家庭建設的發展趨勢,明確促進家庭發展的理論依據;分別舉辦以“人口與家庭發展”和“家庭視角下的人口文化建設”為主題的寧波婚育文明論壇,就相關工作所涉及的政策完善、制度安排、機構改革、職能定位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為“幸福家庭”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決策參考。今年,我們將著手寧波當地家庭發展變遷的系統研究,以期使創建活動能更符合本地實際,更貼近本地文化。
二是創新幸福家庭建設載體。深化“彩虹人生,幸福家庭”品牌建設,不斷豐富“青春陽光行動”、“家庭婚育咨詢服務”、“三優促進工程”、“孕前優生項目”、“孕期跟蹤隨訪”、 “健康女性工程”、“魅力夕陽活動”的工作內容。全市共組織青春陽光PLA授課6450場,10多萬青少年接受培訓;普遍建立“優生優育優教指導中心”,目標人群的受教育面達80%以上;免費為8900多戶家庭提供家庭婚育咨詢師結對服務;去年全市開展孕前優生健康檢查20884對,孕前優生檢測率達83.62%,婚檢率達86.48%;至今年6月底,已累計為89154名婦女進行TCT宮頸癌篩查,為35537人提供乳腺癌篩查;出臺《關于開展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關懷服務項目指導意見》,要求對目標人群開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等親情服務,并對為獨生子女夭亡老年父母提供臨終關懷送終服務的村、社區計生協,按每例不低于100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
三是鞏固幸福家庭建設陣地。建設好三類陣地,第一是家庭人口文化園,通過新建和改造原有的婚育文化園,建成314座“內涵豐富、形式美妙、受眾廣大、效果明顯”的家庭人口文化園;第二是家庭婚育綜合服務中心。改造人口計生服務中心(計生指導站),提供家庭婚育綜合服務,使其在環境上具有家的氛圍,在服務上體現家的溫馨,在作用發揮上補充家的功能,目前11個縣(市)區已全部完成改造;第三是創建新型家庭救濟和發展服務機構。建成“愛心超市”、“暖心坊”等43個,建成可以為各類家庭成員提供不同服務、增進各類家庭成員之間交流的“幸福加油站”、“多代屋”等8家,預計年終新建成其他可以為家庭教育、家庭健康、家庭養老、家庭致富等提供服務的機構5家。
四是提高幸福家庭建設能力。組建“幸福家庭咨詢師”隊伍,開展增進家庭健康、維護家庭團結、傳播家庭文明、預防家庭沖突、促進家庭發展的相關結對活動,隊伍規模達387人;組建家庭幫扶隊伍,廣泛動員計生協會會員和志愿者參加到家庭幫扶組織中來,對生活困難家庭、留守兒童家庭、計劃生育嚴重后遺癥家庭等開展經常性幫扶,隊伍覆蓋全市2565個行政村、社區;在計生協會會員和志愿者中發展養老服務員3495人,為高齡、獨居的困難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探索以“政府養老,計生協會送終”的模式為獨生子女夭折家庭的父母養老送終,已出臺相關指導意見,落實了啟動資金。
在創建過程中,我們覺得還有三方面的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是如何真正樹立政府工作的“家庭視角”。改革開放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的社會政策多表現出減輕企業(國家)的社會負擔、增加家庭和個人責任的傾向。政府和社會只有在家庭出現危機或遇到通過自身努力無法克服的困難時才會干預,缺乏對家庭發展的主動支持。所以,各行政部門對在“家庭視角”下開展工作認識缺乏,意識淡薄,舉措不到位。怎樣促使各地各部門在制定戰略、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家庭的因素和作用,不僅針對人個體,也針對家庭整體,保證家庭在社會轉型和急劇變動的環境當中,始終得到維護和發展,并進一步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支持家庭的社會環境和制度體系,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課題,需抓緊“頂層設計”。二是如何建立科學的家庭信息系統。當前有關家庭的信息多呈碎片化,政府和部門在出臺政策和措施時,往往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撐,對家庭的需求變化和發展趨勢不夠敏感,影響了政策和措施的前瞻性、科學性和針對性。三是如何避免把幸福家庭創建當做一個筐,什么都可往里裝。幸福家庭創建不僅體現了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也體現了工作思路的轉變,還表現出一種價值觀的進步,從內涵到外延,它都是原有工作的升華,而不是原有工作的一次新包裝。那種通過普遍聯系,把原有工作與幸福家庭創建扯上關系即可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敷衍的做法,將直接影響創建的生命力。隨著創建活動的深入,這些問題將會日益凸顯,怎樣解決,還需上下孜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