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幸福家庭
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創建幸福家庭
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近年來,我市以實現“人均期望壽命80歲”為目標,以增強家庭發展能力、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為主線,整合民生資源,實施六大工程,全力推進“幸福家庭”創建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廣大市民家庭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受到了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一、實施六大工程,提升計生家庭幸福指數
(一)大力實施“生育文化工程”,新型生育文化認知度和影響力顯著增強。一是倡導新型生育文化。依托仙女湖“情山愛水”文化內涵,創作了一批具有新余特色的計生文藝作品,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舉辦“中國七夕情人節”和“情定仙女湖”水上集體婚禮,逐步創立了新型婚育文化宣傳品牌。二是搭建新型生育文化載體。充分利用文化下鄉活動平臺,在“農家書屋”中建立“生育文化閱覽室”370個;把新型生育文化宣傳融入廣場文藝晚會和鄉村民間文藝演出。新一代青年對新型生育文化認知度達到100%。
(二)大力實施“健康工程”,計生家庭健康水平明顯提升。一是全面開展孕前健康服務。實施免費婚檢、免費補服葉酸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三個項目,最大限度降低出生缺陷,全市缺陷干預落實率達90%以上。目前我市正在積極爭取實施智能孕育保健系統一卡通免費贈送項目。二是開展生殖健康系列服務。組織實施生殖健康進農家、生殖健康進校園等項目。近幾年來,全市生殖健康檢查近50余萬人次,組織35萬余人次參加生殖健康講座。三是重視心理健康。扶持心理咨詢行業發展,引導和培養了一批心理咨詢師;建立“中國心理服務網”并相繼開展了心理咨詢進校園活動。四是關注老年人健康。每年集中開展一次免費體檢活動。
(三)大力實施“致富工程”,計生家庭發展能力穩步提高。一是持續開展技能培訓。設立農民培訓專項基金,優先免費培訓計生家庭成員,現已培訓12萬人,其中計生家庭占70%。二是集中加強政策扶持。各涉農部門把優惠扶持政策向計劃生育家庭集中傾斜,已帶動7250戶計生家庭增加經濟收入,培育出眾多“柑橘村”、“西瓜村”、“葡萄村”, 有1200多戶計生家庭培養成種養專業戶。三是組織開展傳幫帶動。各農業龍頭公司采取“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帶動計生家庭致富。目前,已幫助2萬多戶計生家庭走上致富路。
(四)大力實施“保障工程”,計生家庭養老保障大為加強。一是穩步推行“綠色養老”。鼓勵支持發展綠色種養項目,已惠及計生家庭3263戶,補助金額達262.65萬元,造林6000畝。二是積極探索“機構養老”。將無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和無人照料的計生家庭老人全部納入“機構養老”對象,目前已安排130多名計生家庭老人入住老年公寓、福利院。三是全面落實新農保政策。農村計生女兒戶夫婦參加“新農保”的,對其個人出資部分實行補貼,補貼標準是:當年對象300元/人·年,歷年對象150元/人·年,補貼上限為15年,已有14469人享受該項政策。四是大幅提升獎補額度。我市對符合國家獎扶政策的對象實行女方提前12年享受、獎扶金加倍的政策。對符合國家獎扶政策的計生家庭實行住房補貼制度,政府給予維修改造或新建房的家庭1至5萬元補助。僅渝水區已為獎補項目投入370余萬元。以上幾項獎補政策,在江西屬首創。
(五)大力實施“牽手工程”,特殊家庭親情氛圍日益濃厚。一是慰藉留守兒童。在全市廣泛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代理家長的培訓,開展對留守兒童的結對幫扶,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渝水區姚圩鎮為留守兒童免費派發“親情電話卡”。二是幫扶空巢老人。建立專門檔案和一對一幫扶制度,加強經常性聯系和照顧。渝水區城北辦盛德社區為空巢老人發放“愛心聯系卡”。三是牽手流動人口。以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為契機,制定完善了就醫、入學等管理和服務措施,落實市民化待遇。
(六)大力實施“關愛工程”,計生家庭政策惠澤更多。我市在落實國家、省制定利導政策的基礎上,再出臺了具有新余特色的計生利導政策15項。如:對農村獨女戶和二女戶子女參加中考,省定加10分,我市可加15分;就讀全日制市內高等職業學院實行學雜費全免;農村二女戶家庭“新農保”個人繳納部分由政府出資等。發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熱心人士與農村貧困計生子女結對,幫助258名計生子女圓了大學夢、4798名留守兒童重返校園。積極開展“幸福創建進民企”活動,落實市民化待遇,關愛流動人口。大力開展“陽光計生”、“誠信計生”等活動,進一步規范基層計生政務公開、計生行政執法等,有力保障了計生家庭的合法權益。
二、整合民生資源,形成幸福家庭創建強大合力
(一)多層面提升面向家庭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十一五”以來,累計投入財政性資金92.4億元,集中為民辦實事300余件。在促進就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全市就業率達96.4%。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養老金支付率和社會化發放率均達100%,順利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市居民保險試點;在全省率先向80歲及以上老人發放高齡補貼;率先實行農村低保制度;累計新建廉租房4273套、經濟適用房32.9萬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戶區50.8萬平方米。在加快衛生事業發展方面,新型合作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在農村構建了“15分鐘醫療服務圈”。在交通建設方面,率先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和客車。
(二)多角度提升面向家庭的教育文化服務水平。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率先在全省推行“幼兒進園、小學進鎮、中學進城”,率先全面普及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全國聞名。在運動健身方面,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小區健身器材配置率達100%,超過四分之一的行政村興建了農民體育健身場所。在文化建設方面,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等場所配套齊全,社區、廣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三)多渠道提升面向特殊困難家庭的幫扶水平。一是干部結對幫助。創新社會管理方式,組織全市公職人員近2.2萬人結對幫聯家庭近16.5萬戶,為近1.3萬戶困難家庭提供臨時幫扶資金近410萬元。二是群團組織捐助。動員計生協會、慈善總會、工商聯等開展秋季集中助學活動,資助困難家庭子女2180多名。三是開展大病救助。人口計生、民政、醫保部門對困難家庭成員患大病進行救助。
(四)多領域提升城鄉家庭的生態宜居水平。實施百萬樹木進城入院,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51.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1平方米。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80%和90%,城市飲用水質達標率100%,城區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實施天網工程,安裝視頻攝像頭近6000個,居全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第六位。人均壽命由74.8歲提高到76.4歲。
三、幾點體會
(一)高位推動是前提。市里成立了由市長掛帥的領導小組,下發了創建活動實施意見和具體行動方案,把活動納入人口和計劃生育目標責任考核,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加以推進。市委書記、市長多次召集成員單位進行調度,并到示范點調研指導工作,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口計生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群眾參與是根本。群眾是創建的主體,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為此,我市始終注重宣傳到位、服務到位、協同相關部門幫扶惠及到位,使各個計生家庭優先感受到獎扶制度進家庭、生殖健康進家庭、婚育文明進家庭、民生權利進家庭、幫扶措施進家庭所帶來的好處,增強了群眾參與的熱情。
(三)部門聯動是保障。我市將《實施意見》中的每一項工作具體量化到相關部門,各相關部門都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年終考核制度,形成了分工負責、無縫對接、齊抓共管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