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幸福家庭
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創建幸福家庭
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武漢市現轄13個行政區、2個經濟開發區、1個生態旅游風景區和1個化工區,國土面積為8494平方公里。“六普”數據公報顯示,全市現有常住人口979萬,家庭293萬戶。自我市被確定為創建幸福家庭活動試點市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創建幸福家庭納入創建“民生幸福”宜居城市總體戰略,融入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武漢大局。
一、黨政重視,將建設幸福家庭納入創建“民生幸福”宜居城市總體規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家庭發展在武漢創新驅動、跨越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將促進家庭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統籌規劃。2010年12月,市委十一屆十次全體會議確立了“民生為本,著力建設人民幸福城市”的發展戰略,強調“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就業、社保、教育、醫療、住房、食品、農村飲水及安全生產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制定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實施民生工程,努力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
2011年8月4日,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武漢都市發展區“1+6”空間發展戰略實施規劃》,確立了2015年武漢城市建設目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構筑“兩型”社會示范城市、創建“民生幸福”宜居城市。根據規劃,我市將全新構建“1+6”城市空間格局:主城區建設基本控制在三環線以內;6個中等城市規模的“衛星城”拱衛著主城區;通達各遠城區的輕軌和快速路,在主城和6個新城組群間搭起便捷通暢的交通銜接通道,綠色生態廊道和開敞空間則為“1+6”劃出明顯間隔;更多的主城人口疏散至新城組群居住,工業布局加快向新城組群集聚。
市委、市政府將促進農村家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早在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就啟動實施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在全市6個遠城區及洪山區的2087個建制村(含農場大隊),逐年分批實施以“致富門道明晰、基礎設施完善、社保體系建立、社會和諧穩定”等“四到家園”為主要內容的普惠制建設,改善農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6年來,全市累計投入107.18億元,其中,市財政24.3億元,區配套6.88億元,農民投工投勞約6億元,企業等社會單位參與投入約70億元,普惠建設2087個建制村,推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改善了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面貌,維護了農村和諧穩定。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8000元,增長15.8%,農村家庭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今年,市委、市政府啟動了武漢新一輪新農村建設,將著力打造7個新農村示范片區:東西湖區柏泉新鎮、“四季吉祥”家園;漢南區漢洪生態家園;江夏區107國道沿線綠色家園;蔡甸區318國道沿線新農村組團;黃陂區六指新農村工程;新洲區汪集街新農村生態家園。
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切實改善民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口和家庭發展戰略,不斷健全完善家庭發展政策。2011年8月13日,在完成11個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召開武漢人口發展戰略研討會,首次提出“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優先增強家庭發展能力”的戰略。2011年市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十件實事中,有五件涉及提高家庭發展能力,促進家庭幸福:一是緩解學前適齡兒童“入學難”。新、改、擴建50所幼兒園。支持民辦幼兒園發展,對公益性、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給予適當補貼。新增1.2萬名適齡幼兒園學位。二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全市20萬名35-45歲農村戶籍婦女免費進行乳腺癌和宮頸癌檢查。三是推進平安社區建設。加強社區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為外來人員免費發放具有“武漢通”功能的“武漢市居住證”100萬張。四是關愛殘疾人生活。為9700余名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年重度殘疾人單獨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為2000余名嚴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殘疾人每周提供5小時居家服務。為1.2萬余名聽力殘疾人免費安裝閃光門鈴。繼續扶持1000戶農本殘疾人家庭發展種養殖生產。五是實施惠老安康工程。全市新增養老床位5000張。新、改、擴建區級公辦養老福利機構,每個中心城區區級福利機構床位達到500張以上。完成12家農村福利機構提檔升級。新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0家。為全市25萬余名無養老保障、無固定收入來源的70歲以上“兩無”老人,每月發放100元養老生活補貼。
二、統籌協調,全面推進創建幸福家庭活動試點工作
市人口計生委、市計生協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創建幸福家庭活動試點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人口計生部門加強領導,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充分發揮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職能作用,廣泛開展以“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創建幸家庭活動,重點實施家庭人口文化傳播行動、家庭健康保障促進行動和家庭致富發展扶助行動,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實到位。
第一,加強文明倡導,實施家庭人口文化傳播行動
在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關愛女孩行動、生育文明建設“三級聯創”活動的基礎上,全市開展了以引導家庭成員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家庭成員之間、家庭與社會、家庭與自然的友愛和諧為主要內容的家庭文口化傳播和文明倡導。
一是深入社區家庭,開展全員人口宣傳。90%的村、社區建立起人口學校、人口計生宣傳欄、公開欄、圖書角和避孕藥具領取點;建立生育文化園,讓群眾在休閑娛樂中暢享生育文化;許多村(社區)組織群眾開展文藝創作、手工制作、書畫創作、成立樂隊、腰鼓隊,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江岸區百步亭社區的“和諧萬家宴”、東西湖區常青花園社區青少年活動空間、老年活動中心,武昌區南湖中央花園社區開展“舞動星期一、唱響星期二、奏鳴星期三、戲說星期四、走向星期五、快樂雙休日”的鄰里文化娛樂活動;洪山區紅霞村的“群眾文化沙龍”、青山區119社區的“街坊節”活動等,將國策宣傳巧妙融入到居民娛樂和日常生活中,使婚育新風和生育文明深入人心。
二是打造宣傳精品,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圍繞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積極創作人口文化藝術精品進村入戶。如:三上春晚的尹北琛團隊創作的宣傳男女平等的小品《愛的體驗》,漢陽區文化館創作的反映青春期心理的琵琶彈唱《開心的愿望》,江夏區文化館創作的湖北慢板《婚育盛開文明花》,青山區青少年宮編排的少兒舞蹈《天天向上》等,都深受群眾歡迎和喜愛,漢南區創作的謳歌計生工作者的女生獨唱《我們計生人》榮獲全國歌曲創作大賽二等獎。省市聯合將《孕期伴侶》策劃改編成電視情景劇《懷孕那些事兒》發放到村(社區),讓家庭人口文化滲透到千家萬戶。
三是實施 “三型·六好”家庭人口文化發展計劃,建設幸福家庭。通過創建“三型”(人口均衡型、人文和諧型、人情關懷型)社區(村),倡導性別平等,促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計劃生育家庭社會養老服務,普及生殖健康家庭服務;堅持人口和計劃生育基層群眾自治,充分發揮廣大群眾在家庭人口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認真落實國家、省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各項獎勵優惠政策,廣泛開展生育關懷、生產關懷和生活關懷,全面提升廣大計劃生育家庭的生活質量和發展能力。以“六好”家庭(婚育觀念好、生活方式好、生產技術好、道德理念好、法律意識好、人際關系好)創建為核心,以計生家庭為主體,將宣傳教育進農家、生殖健康進農家、獎勵優惠進農家、關愛行動進農家、村民自治進農家納入全市新農村新家庭計劃之中,納入全市“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整合部門資源,宣傳新型生育文明,建設家庭人口文化;拓展服務領域,倡導家庭健康保健;扶持計生家庭,提升家庭發展能力。東西湖區開展“六新家庭”建設已有15年,男女平等、婆媳互夸、鄰里互助、尊老愛幼的新型生育文明蔚然成風,全區一孩家庭積存率達到75%。
第二,加強健康促進,開展家庭健康保障促進行動
圍繞提升群眾的優生、優育、優教水平和家庭的自我保健能力,不斷拓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領域。
一是突出宣傳服務功能,強化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陣地建設。全市服務機構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的計生技術服務站達到59個,占85.5%,形成了以區站服務中心為龍頭、中心鄉鎮服務站為骨干、社區計生衛生中心為依托、村服務室為基礎、流動服務車為紐帶的基層人口計生宣傳服務網絡。
二是突出生殖健康進家庭,開展個性化、溫馨化服務。全市堅持面向全體人群、服務生命全過程,為新婚家庭提供優生優育知識、生育手續辦理程序服務;為懷孕家庭提供孕前風險評估服務智能卡、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準媽媽課堂服務;為嬰幼兒家庭提供早教等服務;為青少年家庭提供青春健康教育服務;為中老年家庭提供更年期保健和老年健康知識講座,深受廣大服務對象歡迎。
三是突出服務的社會效應,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技術服務活動。每年3月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月活動已連續開展10年,為廣大育齡群眾提供避孕節育、優生優育指導,開展避孕藥具進產房、進院校、進工地、進賓館、進企業、進單位、進超市、進社區、進軍營、進市場“十進”活動,每年服務群眾160多萬人,全市建立避孕藥具免費發放網點5000多個,滿足不同人群對生殖健康的需求。
四是圍繞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實施“優生促進工程”。 以黃陂區為試點,推行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測;以江漢區為試點,開展社區嬰幼兒早期教育工作;以洪山區為試點,實施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工程。廣泛開展新婚知識培訓和宣傳,利用基層人口學校、各級醫療和計生技術服務機構、民政結婚辦證窗口等陣地,以及上門服務等形式,傳播優生優育知識,開展優生咨詢指導,確保每一對新婚夫婦都能在懷孕之前接受到科學規范的優生指導服務。大力推進免費婚檢工作,強化預防關口前移,積極提供便捷服務,洪山區在區政務中心實行婚姻登記、免費婚檢、計生咨詢一條龍服務。全市適齡青年婚檢率達66.48%,農業人口免費婚檢率達76.41%。積極實施出生缺陷一級干預,在新婚夫婦、政策內待孕夫婦和孕婦中大力開展出生缺陷干預知識宣傳培訓、推廣福格森等營養素、孕前TORCH篩查、B超胎檢等出生缺陷零級預防和一級干預服務,為育齡夫婦提供了從孕前、孕期、產后全程服務。以黃陂區為試點,建立出生缺陷干預模式,在民政婚姻辦證大廳設置婚檢室,形成集健康教育、咨詢指導、信息錄入、標本采集、體格檢查、辦證服務“六位一體”的一站式免費婚檢體系,通過區站配送、鄉站聯結、村婦女干部發放,建立起三級發放渠道,以區服務站為中心,鄉服務站為采集點,開展TORCH檢測,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第三,加強致富發展,開展家庭致富發展扶助行動
圍繞群眾的生產、生活、生育等問題,逐步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和社會保障機制。
一是解決計生家庭實際困難。全市依托計生協會和社區志愿者隊伍,廣泛開展“入千家門,曉千家情,解千家難”活動和生育關懷服務;將城鎮無業居民、農村村民獨生子女保健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認真落實農村部分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將計劃生育特別扶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和150元,共有72089人次享受獎扶、特扶政策,落實扶助金4000多萬元;落實企業退休職工計劃生育獎勵政策169848人,經費4.84億元。
二是完善計生家庭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新型養老保障政策中,對參保的獨生子家庭、獨生女和計生雙女家庭、節育并發癥對象和獨生子女傷殘家庭、獨生子女死亡家庭,領取養老金時每人每月再分別領取40、60、80、100元的政策性補貼;各遠城區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女孩戶,提高報費比例或免繳個人出資。市計生協按照省計生協的要求,在全市啟動了計劃生育家庭意外傷害保險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為全市近萬戶各類計生家庭贈送、辦理了計劃生育家庭意外傷害保險。
三是優化計生家庭生存環境。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獨生子女家庭在拆遷還建、征地補償,分配宅基地,調整責任田、自留山、自留地時,獨生子女按兩個孩子計算份額;在農村危房改造中,優先考慮計生家庭并提高補貼比例,不斷改善計生家庭的居住環境和面貌。
四是扶持計生家庭創業發展。全市相關部門持續開展計劃生育“三結合”工作,對計劃生育家庭在資金、技術、信息等各方面進行幫扶,每年投入幫扶資金300多萬元,幫助1000多戶計生家庭少生快富;在農村承包土地、山林、魚塘和就業安置、貸款免息、技能培訓上優先安排計生家庭成員,充分體現讓計劃生育家庭優先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五是扶助女孩家庭發展。在國家人口發展研究中心的指導下,我市在四個遠城區深入推進關愛女孩行動項目計劃,不斷擴大項目的覆蓋面,普及男女平等宣傳教育、開展參與式培訓、組織互動活動、建立利益導向機制,各區都設立了30萬元以上關愛女孩專項資金,實施綠色成才工程,獎勵優秀女孩,資助貧困女生,惠及廣大計生女孩家庭。建立了一系列“關愛女孩”的優先優惠政策,實行中考加分優錄政策,已有13263名農村計生女孩戶女生享受中考優錄待遇,并將優錄范圍擴大到流動人口中的農村計生女孩戶;落實農村獨生女高考加10分政策,共計2408名女孩享受這一政策;對農村落實絕育措施的獨女戶和雙女戶育齡夫妻給予3000元一次性獎勵;農村獨女戶、雙女絕育戶免繳新農合個人承擔部分,同時提高5%的住院醫療費報銷比例。獨生女、雙女絕育戶女孩優先參加各級組織的就業培訓,同等條件下優先就業。獨女戶、雙女絕育戶父母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優待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并提高一個檔次標準,比照農村五保戶標準和待遇由政府資助入住敬老院供養。數年來,全市投入資金3560萬元,將137609個困難的計生女孩家庭納入低保;為計生家庭減免各種辦證費用7039萬元,減免入學費用8651萬元。全市各級資助貧困中考女生4341人,資助資金337萬元;資助獎勵高考大學生1466人, 資助金額210多萬元
六是開展流動人口“暖在江城”活動。堅持開展流動人口“暖在江城”系列宣傳服務活動,實施流動人口“優質服務,優化管理”。各級采取民情家訪、結對共建、雙邊聯誼等形式,慰問幫扶流動人口計生困難家庭;開辦“他鄉暖吧”、“人口文化集散中心”,幫助安排再就業崗位,為流動人口提供政策咨詢和宣傳服務;創辦“打工妹之家”、“扁擔哥驛站”,為農民工提供一個溫馨的港灣;開設“四點半”學校、暑期課堂、“流動花朵放心驛站”,義務照顧流動人口子女;開展關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活動,解除流動人口家庭的后顧之憂。注重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來自麻城市的村民白忠如一家身受轄區婚育新風濃厚氛圍的影響,有感于組織鄰里的關懷和幫扶,主動放棄二孩生育指標,做起了社區人口計生義務宣傳員,主動幫扶困難家庭,調解鄰里糾紛,幫助流入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得到了轄區群眾的支持和信任。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12位同鄉自愿放棄了二孩生育指標。他被大家推選為流動人口計生協會的會長。營造出不管姓“城”、還是姓“外”,來到這里就是幸福一家人的良好氛圍。
三、分類指導,積極打造創建幸福家庭活動品牌
各區認真貫徹落實全市創建幸福家庭活動要求,結合實際,積極打造幸福家庭社會公益事業品牌。
江岸區著力推進社區“愛心驛站”建設,普及優生優育知識、提供生殖健康咨詢、宣傳避孕節育知情選擇、免費發放避孕藥具,為育齡群眾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婚育服務,拓展社區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家庭服務功能。
江漢區建設“新時代社區、新概念家庭”,“新時代社區”的類型包括:“早教”示范型、居家養老型、均等融入型、“關愛女孩”型、親情空間型、文化傳承型,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新概念家庭”包括:新人口觀念家庭、新生活健康家庭、新科學運用家庭、新時代和諧家庭、新美德守法家庭、新發展友好家庭,促進家庭及其成員的全面發展。
橋口區啟動社區人口文化中心創建活動,建設人口文化活動室、戶外活動場所、宣傳園地和服務窗口,以專題講座、電化教學、服務咨詢、媒體宣傳、新聞報道為有效載體,組建各類興趣班、宣傳隊,將計生困難家庭就業技能培訓、嬰幼兒早期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關愛女孩行動、關懷流動人口、居家養老等作為創建活動的特色內容。
漢陽區實施“琴臺楚韻·幸福家庭”發展計劃,弘揚“五情”:夫妻恩愛情、父母養育情、兄弟姐妹手足情、婆媳體貼情、鄰里互助情;崇尚“五心”: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新風“五傳”:傳播家庭思想教育、傳播家庭傳統美德、傳播家庭法律知識、傳播家庭科學知識、傳播家庭文化藝術;實踐“五諾”:家庭環保承諾、家庭敬老承諾、家庭互助承諾、家庭守法承諾、家庭文明承諾。
東西湖區繼續深化生育文明“六新”家庭推進計劃,積極推動婚育觀念新、環保理念新、家庭觀念新、人際關系新、生產技術新、幸福觀念新的家庭創建活動。
漢南區啟動“和諧村落·幸福家庭”建設計劃,重點實施“五大”工程,即:活動陣地建設工程,將家庭人口文化融入社會生活中;生殖保健平安工程,將家庭人口文化融入優質服務中;宣傳精品創作工程,將家庭人口文化融入鄉土文化中;爭先創優示范工程,將家庭人口文化融入群眾自治中;家庭發展提質工程,將家庭人口文化融入政策關懷中。
蔡甸區制定“知音故里·幸福人家”發展計劃,實施知音故里文化傳承工程、知音故里健康促進工程、知音故里家庭發展工程、知識故里特別關愛工程、知音故里群眾自治工程,讓知音文化和家庭人口文化相融合,形成文明和諧的家庭觀、幸福觀,為提高廣大家庭特別是計劃生育家庭的生活質量、發展能力創造良好條件。
江夏區實施“牽手關愛暖萬家”行動計劃,開展“五大工程”:獨生子女關愛工程、計生女孩助學工程、少生快富發展工程、留守兒童關懷工程、人口文化示范工程。全市初步形成了人口品牌建設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創建幸福家庭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大力支持。雖然我市創建幸福家庭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需繼續深入全面的推進。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為創建活動的新起點,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入手,積極整合資源,圍繞“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五個方面,切實把握宣傳倡導、政策推動、特別扶助、生育關懷四個著力點,推進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設,增強家庭在婚姻、生育、養老和照護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加大對孤兒監護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殘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動人口家庭、受災家庭以及其他特殊困難家庭的扶助力度,促進家庭生殖健康和提高家庭生活質量,真正讓廣大家庭特別是計劃生育家庭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同時,我們建議國家民生普惠性政策與人口計生政策如何銜接,由國家人口計生委統一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