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幸福家庭
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創建幸福家庭
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公共服務搭平臺 惠民工程促幸福
北京市計劃生育協會
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新要求,北京市在創建幸福家庭活動中,圍繞“文明、健康、優生、致富、奉獻”的目標,始終堅持“政府主導、立足基層、服務群眾、解決困難”的原則,創新思路、轉變職能,建立健全社會公共管理服務體系,動員多方力量共同支持參與創建幸福家庭工作,使六大惠民工程真正成為了老百姓的民心工程、貼心工程,成為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橋梁,惠民生、促發展的工作理念和實踐,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贏得了百姓的一致贊譽。
一、創新思路,確立工作發展新方向
2011年,原北京市人口計生委、市計生協結合首都經濟社會實際,創新思路,轉變職能,把傳統計劃生育轉向創建幸福家庭“836”工作思路,即:以“幸福家庭·和諧人口”作為新時期人口計生工作的核心理念;以建設家庭人口文化為理論引領,以關注家庭成員和諧健康發展為基礎,以關注民生為目的;構建以生命全周期發展為主線的“文明倡導、寶貝計劃、青春健康、健康生育、生育關懷、心靈家園”等六大惠民工程為平臺的社會公共管理服務體系。圍繞“836”工作思路,北京市人口計生委、計生協聯合下發了《關于創建幸福家庭工作的實施意見》,于2011年8月12日全面啟動創建幸福家庭工作,以“北京家庭人口文化節”為活動品牌,以“百、千、萬幸福家庭”評選、首屆“寶寶大賽”和首屆《幸福家庭》DV大賽為活動主線,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人口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倡導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弘揚文明、健康、和諧的家庭人口文化,推動社會形成良好道德風尚。
二、惠民工程,普惠施政千家萬戶
(一)寶貝計劃工程——開展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教育。
按照“政府部門主導,社會力量支持,個體家庭參與”的原則,整合政府、社會、家庭三方資源,實施“優孕、優育、優教”,立足于社區、服務于社區,重點培訓家長、準家長和監護人,開展免費親子活動。自2011年12月7日在東城區建立首個“寶貝計劃”示范基地以來,全市先后建成了126個“寶貝計劃”基地;2012年8月,北京市計生協成立了家庭發展部,加強對全市“寶貝計劃”工程的指導和支持,培訓了200名市級育嬰師;開展免費親子早教活動,3800個家庭、1.2萬人次嬰幼兒受益;舉辦寶寶大賽,千余個嬰幼兒家庭參加比賽,全市共有49名0-3歲嬰幼兒獲得“活力寶寶”、“智慧寶寶”和“魅力寶寶”的榮譽稱號。“寶貝計劃”工程傳播了科學育兒知識,擴大了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教育工作的社會影響,引導并規范了社會早教機構,為嬰幼兒早期發展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使人口數量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奠定了基礎。
(二)青春健康工程——培養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
2011年4月27日,首家“北京市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在懷柔掛牌。隨后,全市各區相繼建立了市級青春健康示范基地共35家,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學習健康知識、解除青春困擾、培養健全人格、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服務場所。北京市計生協與市文明辦、市教委、市司法局等部門合作,把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建成學校生理衛生課的校外課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基地。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顧秀蓮、中央精神文明辦副主任、宣傳部副部長王世明等領導先后到基地視察指導。青春健康教育基地接待家長累計幾十萬人次,受益學生覆蓋全市中小學校。
(三)健康生育工程——減少出生缺陷兒。
原市人口計生委、市計生協率先在全國實現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服務全覆蓋,并持續推進新婚夫婦“婚育健康服務包”項目,建立以孕前宣傳教育為重點的預防出生缺陷社區綜合監測和服務體系。為本市農村采取長效避孕措施的夫妻免費健康體檢,提升家庭生殖健康水平。
(四)生育關懷工程——關懷計劃生育家庭。
2012年,對計劃生育家庭形成了政策幫扶、經濟幫扶、精神幫扶“三位一體”的幫扶模式。一是政策幫扶。按照市區兩級政府文件,財政及時發放獎扶、特扶資金補助,并形成長效機制。二是經濟幫扶。2011年12月8日,北京市計生協與保險公司合作共同啟動“暖心計劃”綜合保險,累計投入4609萬元,為1.6萬人次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老人提供保障。三是精神幫扶。建立大學生、部隊官兵等志愿者隊伍,與近2000戶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結對幫扶,開展“親情牽手”、“兵兒子”等活動,為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親情撫慰。
(五)心靈家園工程——為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建立活動基地。
心靈家園工程是為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建立的精神家園和活動基地。2011年10月13日,市計生協在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街道建立第一所市級心靈家園基地,全市建成了69所心靈家園基地,并已正式投入使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加強社會力量整合,與社會公益組織合作,為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提供心理健康等服務。
三、人口文化,彰顯幸福家庭新魅力
(一)開展“百、千、萬幸福家庭”評選活動。
2011年開始,北京市人口計生委、市計生協按照“家庭和睦、身心健康、生育文明、安居樂業、樂于奉獻”的標準,在市、區縣、鎮鄉街道層面分別評選100、1000、10000個幸福家庭并進行表彰,通過開展幸福家庭評選活動,強化了家庭成員的責任感和奉獻意識,樹立了良好道德風尚。這些典范家庭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打造“北京人口文化一日游”宣傳名片。
進一步整合環境、資源、文化、媒體等人口文化四大宣傳體系,將人口計生宣傳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將人口文化的內涵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打造“北京人口文化一日游”宣傳名片。
(三)實施“首都市民生命全周期性健康教育計劃”。
為樹立“健康北京”理念,原北京市人口計生委、市計生協利用四年時間對大中小學生、中老年等人群分類進行了性學調查,分別形成了八個性學調查報告。根據調研結果,按照人的生命發展不同階段,即嬰幼兒期、青春期、育齡期、中年期、老年期編輯出版了《首都市民生命全周期性健康教育系列叢書》一套14本,共計240萬冊,全部免費發放到群眾手中,為首都市民普及生命全程健康知識。
(四)開辦“幸福家庭大講堂”。
與北京電視臺合作開辦“幸福家庭大講堂”欄目,向社會宣傳幸福家庭的典型案例,請專家學者走下屏幕,深入區縣、機關、部隊和社區,普及健康知識,宣講活動十余次,受眾達數十萬人次。
四、宣傳倡導,傳播幸福家庭正能量
(一)環境宣傳,凸顯人口文化公園內涵。
以18個市級人口文化公園為龍頭,輻射全市102個人口文化園,同時,加大人口文化街、文化墻、文化長廊的建設力度,延伸拓展“北京人口文化一日游”路線,使人口文化園與市政園林結合,打造人口文化的人文景觀,美化市政環境,增添人口文化的內涵,弘揚家庭人口文化。
(二)媒體宣傳,傳播人口文化新理念。
在《北京日報》、《京郊日報》等開設專版專欄,每年52期,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在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開設專欄,每年播出60余期;北京廣播電臺《人口直通車》、《今夜私語時》欄目,每年播出96期;在《人口與計劃生育》雜志開設“幸福家庭 和諧人口”專欄,每年12期。利用主流媒體對家庭人口文化全面宣傳和滲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潛移默化地傳播了家庭人口文化新理念。
(三)網絡宣傳,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利用新興媒體,開展網絡宣傳,在《首都之窗》、《中國人口網》進行“幸福家庭 和諧人口”專題宣傳;定期在“北京人口計生”、“北京市計生協”兩個政務微博上發布人口計生政策和生殖健康知識,對重大活動進行微直播,加強網絡輿論的監測和引導,積極回應網民關注的民生、政策和服務問題,實現了與網民的良好互動。
(四)主題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圍繞5·29協會會員活動日、7·11世界人口日、9·25公開信發表紀念日、10·28男性健康日、12·1世界艾滋病日五大節點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制作《向幸福出發》、《北京人口文化巡禮》和《寶貝計劃工程》等紀錄片,弘揚“幸福家庭 和諧人口”的家庭人口文化理念,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目的是為了家庭的幸福、人民的安康。實踐證明,創建幸福家庭工作,符合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強社會建設的戰略部署,符合新時期家庭發展的需要。今后,北京市計生協將以“幸福家庭中國夢”為核心,將創建幸福家庭工作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機融合,在工作理念上不斷創新,在改革意識上不斷加強,在作風建設上不斷求實,以更加堅定的信心、以更加昂揚的斗志、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全力推進創建工作,讓每一個家庭受益于改革開放的成果,讓每一個家庭得到發展,讓每一個家庭“共享人生出彩機會”。
編輯/李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