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2013年3月,經第四師計生委考察,確定七十三團為幸福工程-老牛貧困母親救助項目點,劃撥項目資金45萬元,團配套資金45萬元。 師、團簽訂協議書。按照“資助產業、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的救助方式”,以救助貧困母親脫貧致富為主線,因地制宜的實施救助項目。現將開展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團場基本情況
七十三團位于鞏留縣境內,東距鞏留縣28公里,西離伊寧市82公里,面積2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23人,其中少數民族1933人,主要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13個少數民族。全團現有18個計生協會組織(4個社區、2個公司、8個連隊、機關事業單位4個),理事 136人,會員小組70個,會員711人。
二、項目基本情況
幸福工程-老牛貧困母親救助項目實施時間為3年(2013年-2016年),主要救助團場八連45戶少數民族貧困母親,從事大棚葡萄和露地葡萄的種植,在亙古荒原上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八連現有葡萄大棚499座(少數民族承包戶占62.5%)、露地葡萄5300畝(少數民族承包戶占73.5%),“幸福工程”救助45戶少數民族貧困母親都在其中。
三、主要做法
(一)圍繞“一個”主題。
團場圍繞讓貧困母親生活的更幸福這個主題,以發展產業為載體,通過轉變貧困母親思想觀念、幫扶勞動技能、提供資金支撐等方式促進貧困家庭脫貧致富。
(二)建立“兩個”機制
-----選樹典型,建立幫帶機制。一是抓經驗推廣。通過“培育、宣傳、學習”三個環節,發掘一批宣傳一批,宣傳一批帶動一批,帶動一批輻射一批,讓少數民族貧困母親脫貧致富形成長效機制。組織召開表彰大會,10個受助貧困母親受到表彰獎勵,6人分別做典型發言。團、連每年舉辦觀摩會,在觀摩會上大家進行觀摩交流學習,共同探討致富經驗。二是抓示范引領。八連少數民族貧困母親除自己承包種種植葡萄,還積極響應連隊黨支部、計生協的號召,參加園區巾幗技術服務隊。技術服務隊有隊長、有翻譯,一年四季有活干,貧困母親在巾幗技術服務隊打工,既提高了生產技術、又增加收入。幸福工程-老牛基金項目戶加孜拉·比克蘇勒坦由于會漢語又肯學習,現已成為技術服務隊的一名班長。她自豪說,我們哈薩克族婦女走出家門,在葡萄生產“實戰”中不僅提升種植管理本領,而且閑暇之余,可以打工增收,一天的收入就在100-150元不等。加孜拉自從申請到幸福工程-老牛基金項目貸款后,對葡萄大柵管理更精心,在整個園區,她的葡萄長勢數一數二,2015年單種葡萄的收入達2萬元。在團開展的爭創“幸福家庭”評選活動中,加孜拉·比克蘇勒坦等3戶受助母親被團授予“幸福家庭”殊榮。三是抓宣傳服務。在充分利用各種會議、廣播電視、宣傳欄、宣傳標語等形式進行宣傳的同時,建QQ、微信平臺,發宣傳短信,LED大屏滾動播出各類宣傳信息,檔案按要求裝訂整齊,有專人保管,并按季度把貧困母親信息錄入到幸福工程項目軟件及平臺交流。四是抓多種活動。葡萄節、“三八”婦女節、“5、29”協會會員日,母親節等組織開展宣教活動。將科技、衛生、教育等服務落實到連、到點、到戶。項目運作時及時進行了報道。同時,發揮陣地作用,團、連計生協利用人口學校,會員之家對貧困母親進行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培訓。
-----健全制度,建績效考核機制。一是制定辦法。把幸福工程貧困母親項目納入團“三大環境”創建工程,建立督查機制。制定七十三團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指標細則,并納入《七十三團全員績效目標考核管理辦法》考核。二是規范管理。將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單項考核與交叉考核相結合、領導評價與基層評價相結合,立體推進績效管理,確保救助貧困母親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實、有人督促。每年召開幸福工程工作績效考核會、到單位工作督促等各類會議、檢查4次,至少下發工作通報2期。三是有序運作。成立了團、連兩級幸福工程項目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實施項目工程中,出臺了《七十三團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實施方案》、《七十三團幸福工程項目評估管理辦法》、《七十三團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并按要求嚴格運作。根據考核細則,定期對單位“幸福工程”救助的貧困母親項目實施檔案、管理、資金使用等情況進行跟蹤。“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實施情況的好壞與年底單位績效考核年終工資掛鉤。
(三)推進“兩項”工程
一是“一十百千”創建工程。扎實推進黨的各級各類基層組織“千點、百片、十條線、一個核心”建設。把“一十百千”創建工程融入到幸福工程項目的各個環節,堅持黨委的核心領導(首部),強化“十大組織體系”(管網),發揮各個體系在方向、統領、帶領、保障和推動的作用;建立健全“百個基礎團隊”(滴灌帶)的陣地、基地、園地建設,確保各個陣地、基地、園地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建立健全“千個先進基點”(滴水口),使每一個群眾基點都能以身作則,維護好群眾的利益,給周邊人起示范作用。在團黨委的領導下,在連隊黨組織帶領下,健全計生協,創建巾幗致富基地,民族團結一家親示范單位、和諧小康家庭等成為項目實施的重要載體。目前,累計建設計生陣地18個,各類致富基地10個,培養標兵、先進、能手、帶頭人等各類先進模范類20人。2014年,在八連建成人雙語培訓基地,對少數民族婦女進行雙語、葡萄栽培、葡萄管理技術等培訓。還開展“科技之冬”、“幸福工程-老牛基金項目”培訓班,舉辦各類實用知訓培訓班,讓貧困母親學習種、養殖知識,學習法律知識、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生殖保健知識。依托師、團“十大惠民工程”,在八連建立了一個少數民族手工編織刺繡基地,基地有14臺繡花機,少數民族婦女18人可以在農閑時,制作手工品,年增加收入3000元。
二是“民族團結三戶人”創建工程。全團干部、業務145人,每人結對“幫扶戶、掛鉤戶、聯系戶”,做到了“情況明了、措施明確、收效明顯、考核明白”,促進領導干部與各族貧困母親“朋友式、兄弟式、家庭式、親戚式”的幫扶。堅持“分類施策,一人一策、一戶多策、精準脫貧”。全團干部與項目戶結對幫扶指導,大力發展葡萄產業,對少數民族貧困母親承包的設施大棚葡萄和露地葡萄,實行了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引導她們變家庭“輸血”為自己“造血”。“十二五”期間,貧困家庭累計脫貧率98%。同時,為少數民族貧困母親辦理了“一金兩保”。
連隊從轉變少數民族婦女的思想觀念入手,通過干部掛鉤,實時幫扶,長效結對,實現“男人進廠務工,婦女從事種養,老人看護小孩”的轉變。在單位支部的帶領下,會員、計生員、小組長等到“少生快富”項目戶家中進行“四區一園”(蔬菜區、林果區、養殖區、住宅區和標準化庭院園)建設指導,建成“四區一園”標準園45家,努力消除等、靠、要思想。
(四)落實“四個”到位
一是資金發放到位。給貧困母親在銀行辦理項目資金存折卡,存折有單位出納統一管理,會計記帳。貧困母親需要資金付生產用款,如:肥料或水費、機力費、棚膜、棉被等費用,貧困母親寫出書面報告,連隊領導審批,貧困母親簽字,這樣可以避免貧困母親把資金挪作它用。
二是資金使用到位。實施過程中,建立團、連兩級項目資金實施檔案。認真遵守“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的救助方式”,向貧困母親一次提供2萬元的項目資金。資金落實到人,并張榜公示,接受群眾的監督,增強資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是項目服務到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為解決好貧困母親在生產中出現問題,團、連領導干部每季度深入項目戶家中了解項目情況,在項目實施初期,團、連、送技術、送資料、請技術員指導,團計生協利用科技之冬對貧困母親進行培訓,向她們傳授文化、科普、農業技術,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和生殖保健等知識。現在大部分貧困母親都掌握葡萄種植技術。
四是資金回收到位。及時足額回收項目資金是幸福工程健康發展的保證。我們利用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幸福工程資金來之不易,是愛心錢,捐贈款不是救濟款。要滾動運作。被救助的貧困母親致富了,不能忘了其他貧困母親。(1)資助款發放時,有團紀檢部門監督,司法部門配合,團與單位領導簽訂協議書,單位領導與貧困母親簽協議,并利用五戶聯保或兩個有經濟實力的會員擔保,以保證如期還款。(2)開好資金回收動員會,講政策、意義、明確資金償還時間。(3)在項目到期前2個月,匯同團司法所,做好項目款的回收工作。形成募捐—發放—使用—回收—再發放的良性循環的機制,以保證資金回收率達100%。
2013年,七十三團爭取到的幸福工程老牛基金項目,重點放到了扶持少數民族貧困母親,救助項目內容也從單純的種養、殖業,擴大到了種植經濟作物和進工廠務工,拓寬了貧困母親家庭的就業面和增加了收入。特別是種植葡萄的少數民族婦女在實施幸福工程-老牛基金項目救助后,經濟效益有了明顯的改善,大棚每年收入1萬元左右,最多的達到1.9萬元,露地葡萄現已種植4年,還未到豐產期,畝產值可達到5000元左右,待豐產期可達畝產值8000元至10000元,畝利潤4000元-5000元。項目戶朱力地孜?朱馬哈力在團舉辦的幸福工程報告會上說,以前我們過的是游牧生活,日子過的很貧窮,在黨的好政策引領下,我在連隊管理葡萄,還在巾幗服務隊打工,每月收入2800元,老公在硅廠打工,每月收入3千多元,現在我也成為園區巾幗科技服務隊的領頭雁。“我們從心里感謝幸福工程-老牛貧困母親救助項目。
三、項目實施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是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不僅改善了受助母親的物質生活,還激發了群眾的積極性,同時增強了少數民族貧困母親的自強精神,她們從實踐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加強了生活信念和致富勇氣。二是掌握種植技術及管理方法,使受助者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從而提高她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三是通過“治窮”“治愚”項目的實施,除了使被救助者及其家庭直接獲得經濟效益外,還走出家庭,融入社會,增強信心,生活的更有尊嚴。在開展為貧困母親 “治愚、治病”活動中。組織貧困母親培訓實用技術,普及計劃生育和生殖保健知識。“治愚”活動參與者達200余人次,免費為280名少數民族貧困母親查病治病。掌握2門以上致富科學技術的貧困母親更加有了家庭的話語權和自主權。貧困母親提高了文化水平、身體素質和經濟地位之后,生育觀念隨之發生了變化,少數民族領證人數越來越多,自覺執行計劃生育的現象越來越多。四是2016年6月,我團順利通過國家幸福工程組委會的項目工程驗收,并在伊寧舉辦的國家幸福工程組委會“幸福家庭活動”創建致富發展項目培訓班上作了經驗介紹。
四、存在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
一是由于少數民族貧困母親是在荒原上種植葡萄,底子薄,抗風險能力差,幫扶周期長。我們還要積極申請資金,繼續幫扶少數民族家庭脫貧致富,不返貧。
二是少數民族婦女文化程度低,加之語言溝通的不暢,學習新技術存在一定的困難,還需加強貧困母親的文化素質、生產技能和雙語知識的培訓力度。
三是小富即安觀念不同程度存在,還要進一步加強引導教育。
今后我們將認真總結經驗,選準選好致富項目,用好用活項目資金,更好地服務全團計生生育的貧困母親,讓她們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實現團場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新的貢獻。
七十三團“幸福工程”項目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