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富了,但不能忘記‘幸福工程’的宗旨,我要帶領更多的貧困母親共同致富!”信心十足說這話的是福建省福安坂中畬鄉彭家洋村的一位農家婦女,她名叫雷鈴銀。
從昔日家境窘迫的“貧困母親”,到勤勞致富成為如今遠近聞名的畬家養豬“女狀元”,并帶動貧困鄉親共謀富路,正是這位小學只念過一年的普通農婦用孜孜不倦的執著與付出,譜寫著感動鄉里的山村佳話。2007年,雷鈴銀獲得“省幸福母親獎”,村里掌聲一片。
“女狀元”的成長路
現年38歲的雷鈴銀,多年之前還是一位增收乏術、生活艱辛的貧困母親。幾畝農田是家里唯一的增收“命脈”,女的圍著灶臺轉,男的圍著土地轉,夫妻倆辛勤勞作,拉扯著兩個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恩過無鏟石,鳩也無鏟里,畢更無鏟石哩。”那時,她的丈夫常常會用畬語如此感嘆,意思是“煙都無錢抽,酒也無錢喝,肉更無錢買”,生活說多寒磣就有多寒磣。
就在雷鈴銀最無助的時候,2005年12月,她被列入坂中鄉“幸福工程”首批扶助對象,得到了5000元幫扶款。雷鈴銀用這筆錢購買了3頭母豬,剛開始時,她用農村的老辦法養殖,終因技術不過關,沒能順利產下豬仔,雷鈴銀一時慌了神。“幸福工程”項目辦的得知這一情況后,及時帶來獸醫站醫師上門解難,并安排一名干部與她結對幫扶。求教專家、參加培訓、購買書籍,這位小學只念過一年的畬家女著了迷似的鉆研起了養豬技術。慢慢地,她學會了加工調配混合飼料,學會了選用雜交良種豬苗出欄,學會了生豬防疫消毒技術,成為了村里的技術能人。
畬家有句民諺“命帶十八敗,肯做都麻柰”,意思是只要肯干就會有收獲。雷鈴銀就這樣辛勤地耕耘著,到目前已發展母豬15頭,存欄豬仔50多頭,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再加上茶葉、蔬菜等年收入三四萬元。昔日貧困母親成功脫貧致富,迎來了新生活。
富了小家幫助大家
“是‘幸福工程’的幫扶,讓我脫貧致富,有了今天的好生活,我不能忘了‘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的宗旨!”這是富起來的雷鈴銀,常掛在心頭的一句話。每年她都會豬苗賒給村里的貧困母親,多的一戶10幾頭,少的一戶也有四五頭,有時還拿出資金借給她們發展生產、傳授她們養豬技術。在她的帶動下,12位貧困母親脫了貧致了富。村民鐘樹清就是其中的一位。昔日靠著種田、打短工,收入微薄,還要哺育3個孩子,日子過得捉襟見肘。2006年,雷鈴銀一口氣賒給她12頭豬苗,還掏錢幫她買飼料、手把手教她養豬技術。當年底鐘樹清就有了好收成,不僅還上了豬苗錢,還盈余6000多元,一家人喜出望外。
富了小家,幫助大家。雷鈴銀還主動挑起了村計會協會小組長的擔子,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細心、耐心、誠心慢慢化解村民思想堅冰,把“少生快富、優生優育”等婚育新觀念引入畬家寨子,使村里連續幾年實現了無政策外生育。雷鈴銀的感人故事,得到了省幸福工程組委會的高度肯定。2007年,她獲得了“省幸福母親獎”,并代表寧德市參加省計生協會、省直機關黨工委、省幸福工程組委會聯合舉辦的“與貧困母親共同感受——幸福工程先進脫貧母親事跡報告會”,獲得一致好評。
2008年伊始,雷鈴銀又做出一個驚人之舉,出資10萬元,帶動12戶貧困母親合股辦起養豬合作社,占地四畝多的新養豬場隨即破土動工,如火如荼。“新場子一完工,養豬形成規模,一定會帶動更多的貧困母親增收致富。”雷鈴銀的話語中充滿了信心。
圖為:坂中鄉彭家洋村畬家養豬“女狀元”雷鈴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