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青浦區白鶴鎮江南村 周妙英
前幾年我還在大學讀書,每逢開學,便是我父母的憂愁日。我父親體弱多病,在一家工廠工作,報酬很少,母親周妙英在家務農,沒有文化,不懂技術,種植結構比較單一,全年的收入遠遠不夠我讀書的費用,父母怎能不發愁呢?可現在,我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么原因呢?這事還得從三年前說起。
三年前,青浦區計生協會選定在白鶴鎮江南村農業基地開展“幸福工程”項目,以發展集體種植大棚草莓的方式,吸納50戶貧困母親在基地勞動,發展生產。鎮計生協會主動與我母親聯系,把她作為扶助對象,吸收到幸福工程項目點學習、勞動。我母親十分珍惜這個機會,除在項目點勞動之外,還積極參加鎮計生協會組織的各種技術培訓班,到產業結構比較好的鎮草莓研究所參觀,跟專業人士學習先進技術、先進經驗。由于母親的虛心好學,通過基地的勞動在實踐中找到了致富的技能,她不斷調整責任田的種植結構,還在鎮、村計生協會的幫扶下購置了兩個大棚,開始在自家責任田里種植草莓。然而,草莓的生長周期比較短,如果只種植草莓,會造成土地閑置時間過長而減少產出。母親動足了腦筋,她想要找一種作物,間種在草莓植株中,當草莓摘完時,正好是這種作物的生產期,這樣就會增加土地的產出。她開始嘗試在草莓地里套種番茄,當年每畝凈收入增加了5000元左右。
經過母親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我家僅種植業一項的凈收入就達到2萬多元,家里經濟狀況得到了改善,在青浦城區購置了商品房。母親逢人便講:“是幸福工程使我走上了富裕路,是計生協會使我過上了幸福生活”。
母親致富不忘鄉鄰,她運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幫助眾鄉鄰科學種植草莓,特別對無門路、無資金、無技術的貧困母親,無私提供各種幫扶服務,傳授種植技術。在我母親的指導幫助下,又有8位貧困家庭甩脫了貧困帽子,走上了富裕路。如今,我們村的村容村貌大有改觀,到處是家家戶戶忙種植,草莓飄出四方香的景象。
(上海市計生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