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一種幾近失傳的畬族傳統食品,被開發出來并進入市場。在今年寧德市“6.16”招商節的農展會上,蕉城區城南鎮后山村二女畬族母親雷銀瞇的畬家烏米飯,引來絡繹不絕的客人品嘗、購買。
雷銀瞇今年42歲,丈夫藍金發是村民主任,月工資一千多元,全家老小五口人的開銷僅靠這筆微薄的收入支撐著,一旦家中有事經濟立刻捉襟見肘,因此雷銀瞇一直靠打零工的收入補貼家用。2012年,丈夫打聽到近幾年養蟶很賺錢,于是夫婦倆商量著去蚶岐村發展水產養殖業。但家中兩個女兒都在讀書,要花的錢很多,一直以來家里也沒有什么積蓄,哪來的啟動資金?就在此時,城南鎮計生協會會長楊美玲與村計生協會會長雷周貴帶著工作人員上門來調查二女貧困戶情況,一番長談之后,楊美玲會長當即表示把這個貧困家庭列入當年幸福工程的救助,為雷銀瞇提供了10000元幸福工程款。雷銀瞇立即用資助款購進蟶苗,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期間,城南鎮計生協會、計生辦還幫助聯系了海產品養殖專家對雷銀瞇進行指導。就這樣,雷銀瞇成功地賺到了“第一桶金”。
后山村系畬漢混居的偏遠山村,民風淳樸,每年農歷三月三,當地的畬族老百姓都吃烏米飯。2013年,雷銀瞇在品嘗烏米飯時突發奇想——我和丈夫都是少數民族,能不能開發這一畬族特色食品呢?和丈夫商量后,雷銀瞇決定和朋友合伙經營少數民族的特色小吃烏米飯,可是前期產房、商標注冊等投入已將東挪西借的資金都用完,生產經營的錢去哪里籌?鎮計生協會了解情況后,秉著 “幫一戶成一戶”和“扶上馬再送一程”的理念,再一次把雷銀瞇列為幸福工程和小額貼息貸款續助對象,利用計生協會提供的幫扶資金,雷銀瞇經營烏米飯的生意很快步入正軌。
在區、鎮計生協會關心支持下,雷銀瞇成立“福建山哈烏飯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冊商標為“山哈”,注冊資金500萬元,經蕉城區工商局核準注冊登記為互助性經濟組織,其業務接受蕉城區人民政府和相關主管局指導。雷銀瞇的畬家烏米飯已打入全省1100多個酒樓賓館,平均每天銷售量達到上千斤,并冷凍銷往全國各地,成為賓館、酒樓的一道特色佳肴。2014年,雷銀瞇的畬家烏米飯還獲得了“福建省非物質遺產保護”獎牌。隨著烏米飯聲名鵲起,雷銀瞇正計劃招商引資,讓畬家傳統食品進入超市,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生意日漸紅火,雷銀瞇沒有忘記計生協會一路相伴、不離不棄,想著村里還有很多計生貧困家庭,自己的廠房也需要收工人,她以促進婦女創業就業為公司發展重點,吸納帶動周邊30多位貧困母親進公司學習烏米飯加工技術,促進婦女就業創業,預計今年收入可達50多萬元。
談到幸福工程,雷銀瞇總是充滿笑意地說,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和協會的大力幫助,我的生活和命運才會發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黃曉霞 彭阿菊)


編輯/李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