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 來源:中國新聞網
“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該項工程于一九九五年創立,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是首任幸福工程組委會主任,她自稱為“幸福工程”的義務打工者。截止目前,該項工程已在全國建立四百多個項目點,累計投入資金約六億元,救助二十余萬貧困母親。該項目主要以貧困地區計劃生育家庭的貧困母親為救助對象,通過向海內外募集資金,圍繞“治窮、治愚、治病”,采取“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的救助模式,幫助她們發展家庭經濟,脫貧致富。
深秋的季節,田間不見郁郁蔥蔥綠色,也不見豐收的金黃色,只見農民多忙碌的身影。在安徽省來安縣半塔鎮羅莊村下郢組,碰到為種植百合而忙碌的黃友燕,初見到黃友燕和他的丈夫王建春,無法將其與年收入數十萬元的“高收入”掛鉤。
身著樸素的黃友燕介紹說,五年前,她打工過,因想家而哭泣;愁苦過,因家庭困難……當時年收入不足千元的這個經濟條件非常差的家庭被列入“幸福工程”救助對象。
二00三年,二十八歲的黃友燕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獲得五百元啟動資金,抱著試試看想法的她,第一年種植了當地還沒有人種植過的“百合”,經過辛勤的勞作,次年五、六月份收獲的時候,兩萬多元的收入讓這個曾經沒有丁點存款的一家人樂開懷,話語中也透露著一絲“豪氣”。經過幾年的拼搏,日子越來越富裕,曾經的窮苦人家變成了種植百合的土專家了,經常還義務幫忙指導同村人種植技術。據當地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黃友燕種植百合的發家致富帶動周邊一百多戶種植百合,面積超過五百多畝,還成功引來外地客商,來此間投資大規模的種植。
黃友燕介紹說,自己年年都增加種植百合的面積,二00八年種了二十多畝地,其中有十來畝是從同村農戶租來的,收入大概十多萬吧。算及家庭的收入,兩口子咧嘴笑了。據當地的村干部介紹,0八年王建春的弟弟在南京買房子,他一次性就資助了二十多萬。如今住在當地還算不錯的樓房內的他們,又盤算著在城里購置新房的計劃。
和黃友燕一樣,來安半塔鎮羅莊組現年三十六歲的李冬英,原來家庭年收入不足四千元,生活困難的她,二00四年被列為救助對象后,通過“幸福工程”項目資金作為啟動資金扶持種植葡萄,今年純收入已達約十二萬元,她說“幸福工程讓我幸福如花”,目前,在李冬英的帶動下,羅莊村已經種植葡萄一千兩百多畝,并成功注冊“羅莊”商標,被國家有關部門授為無公害綠色食品。
來安半塔鎮委員會張文華書記說,在中國的貧困人口中,貧困母親是最為特殊的群體,不僅生活處于貧困狀態,缺乏文化教育等雙重壓力,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無法離開家鄉的她們,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她們需要更多的幫助,從土地的源頭脫貧。
記者從安徽省計協了解到,作為幸福工程救助成功的“幸福母親”之一,黃友燕、李冬英并不是個例。作為幸福工程項目活動的省份之一,安徽現已有二十四個縣(區)開展了“幸福工程”,截至今年八月底,已有九個項目點終結,十五個項目點正在運行,累計救助貧困母親一萬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