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大洼縣新興鎮(zhèn)王家村,一提起計生協(xié)會會員高普玲,男女老幼都會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她的樸實憨厚,勤勞儉樸,肯于吃苦,樂于追求新生活的精神,讓人們對她刮目相看。
2001年,高普玲從朝陽市移居到大洼縣新興鎮(zhèn)王家村,來時僅有的積蓄都用來蓋房子,還拉了幾萬元的饑荒。那時,丈夫沒有工作,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脫貧致富是她夢寐以求的愿望。
2007年,新興鎮(zhèn)計生協(xié)會了解高普玲缺少發(fā)展致富項目資金的情況后,來到她家,通過調查又根據(jù)她家的實際情況和當時的市場需求,幫助她選定種植項目,為她提供無利息救助貸款2000元,她利用“幸福工程”救助的2000元資金,搭建了兩個蔬菜大棚,并購買了菜籽,開始以種菜,賣菜為生。凌晨12點,當人們酣然入夢的時候,高普玲已經(jīng)起床準備出門,為了不打擾家人睡覺,她踮著腳輕聲出門。沒工夫洗臉,她邊出門邊簡單扎一把頭發(fā),自己還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每天都這樣,不洗臉就出門。跟隨高普玲來到西側小屋,她吃力地將前一天已經(jīng)捆好的兩大筐蔬菜綁在電動車上,頂著星星和月亮騎車到市區(qū)批發(fā)市場,陪伴她的只有這充滿困意的黑夜。20分鐘的路程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在昏黃的路燈下,高普玲的身影顯得格外弱小、孤單。凌晨的批發(fā)市場很亂、很雜、很吵鬧,每個來批發(fā)蔬菜的商販都在這嘈雜中將自己的聲音擴大到最大分貝,高普玲也不例外,她先是排隊等待拿號,然后進入市場開始批發(fā)自己的蔬菜。由于高普玲的菜新鮮、捆綁整齊、從不缺斤少兩,久而久之她已經(jīng)有了幾個屬于自己的客戶,他們每天早晨專門來等高普玲,只要她一來,立即掏錢買菜。轉眼間幾個小時過去了,凌晨5點,高普玲帶著當天收入的300多塊錢開始往家走。在回家路上,高普玲邊騎車邊告訴市、縣計生協(xié)會領導,自從蓋上大棚那年起,家里每年都能收入2萬多元,好的時候能掙到3萬元。賺到錢后,家中又添置了液晶電視、電動車。現(xiàn)在,她正計劃著再建一處暖棚,爭取冬季也能出來批發(fā)鵬菜。
回到家中,卸下空空的車籃,高普玲一頭鉆進了蔬菜大棚。她說,這時候溫度低,正好適合摘菜。雖然早晨大棚內的溫度不如中午,但潮濕的空氣總讓人感覺不舒服,可高普玲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她動作利落,低頭摘菜。8點多鐘,晚上要批發(fā)的菜全部摘好,這時她才得以躺下休息一會。每天上午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讓高普玲感到很滿足。她說,日子再苦,可每天都有收獲,再累也值得。 兒子是高普玲的希望,她就算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時間陪兒子寫作業(yè)。而孩子也很爭氣,每次考試成績都非常優(yōu)異,這讓高普玲感到很欣慰。下午兩點,高普玲開始將早晨摘好的菜打捆。她說,這樣賣起來方便,而且也省得買主自己困菜。她打捆的動作非常熟練,也非常快,偶爾伸伸腰,扭幾下脖子后在繼續(xù)干,她說:在“幸福工程”的扶持下,我才有了幸福生活!”感覺現(xiàn)在生活很有奔頭,丈夫也有了工作,自己也能憑借種菜掙錢,每天都生活得挺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