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記贊皇縣強生蜂蜜養殖合作社社長劉樹聰
1987年,美麗聰慧的千根村女青年劉樹聰與本村英俊樸實的帥哥王瑞強喜結良緣。那時候,雖然家底薄,日子過得清苦,但她們心里覺得是甜的。但是,隨著兩個兒子相繼出生后,全家四口人靠僅有的半畝水澆地糊口,生活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劉樹聰有文化,有理想,她不甘寂寞,不甘就這么貧困。她開始琢磨,找一個什么樣的致富門道兒。
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人的。在那個梨花滿天的春季,她看到一個外地養蜂人在山腳下放養了幾十箱蜜蜂,看著嗡嗡飛舞的蜜蜂進進出出,看著養蜂人從蜂房里搖出汩汩流淌的蜂蜜,她開始動心了。從此,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她開始了養蜂。日子也開始慢慢滋潤起來。
冬閑人不閑。劉樹聰和丈夫王瑞強在1995年冬天,東挪西借了1萬多元,在村西河灘上墊出了5畝多地。第二年莊稼長勢喜人,豐收在望。孰料,天有不測風云,1996年一場大洪水,讓她們的心血和希望付諸東流。留下的,是一屁股欠債。
在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時候,贊皇縣計生協會1997年下鄉走訪時,了解到她的情況后,將她納為“幸福工程”資助對象,將3000元幫扶資金送到她的手里,同時,在思想上給她鼓勁打氣,在技術上請專家給她上課指導。
劉樹聰又重新振作起來了。她又養雞又養蜂,幾年下來,兩項事業掙了四五萬元,不僅還了外債,買了機動車,還搬進了新房,經濟狀況大有改善。
2000年,劉樹聰果斷賣掉所有的雞和其它設備,把全部精力放在養蜂上,蜂群也發展到80多箱,每年凈收入2萬元以上,成了贊皇縣西部養蜂土專家。
事業發達了,經濟翻身了,但劉樹聰永遠不會忘記,是計生協會的幸福工程救助金讓她長出了騰飛的翅膀。知恩圖報,她要回報社會。于是,在外出放蜂的日子里,她看到還有好多計生戶仍很貧困,卻苦于找不到門路,于是她放蜂走到那個村,就把養蜂的一些常識手把手地傳到那個村,勸說村里的貧困計生戶加入到養蜂的行列。在她的帶動下,川房村、上大凡村等十幾個村的40多個計生戶都養起了蜜蜂。近年來,這些養蜂戶蜂蜜產量超過100噸,直接經濟收入超過100多萬元。
養蜂業發展了,蜂蜜產量增加了。劉樹聰欣慰之余,新的問題接踵而至。這些新發展起來的貧困計生戶,養蜂靠的是單打獨斗,價格不穩定,沒有穩定的市場。抗風險能力差,令她們心神不定。個中原因,除了信息不靈,缺乏與外界溝通外,最主要的是沒有靠上“一棵大樹”,因此,雖然發展起來了,但仍很脆弱。有蜜愁銷售,銷售愁個好價錢。
怎樣才能使這些養峰戶吃上定心丸,做到物有所值,讓她們得到實惠?2004年,劉樹聰一個新的舉措付諸實施。她籌集10萬元,在縣城開了一家蜂產品專賣店。專門收購蜂蜜等系列產品,同時向同行們提供技術、信息、防病治病等方面的服務,由松散型開始向緊密型發展。
為了把蜂產品做大做強,劉樹聰經常參加各種培訓和經驗交流會,在贊皇縣組織的一次農產品經驗交流會上,陽澤大棗專業合作社的經驗給了劉樹聰啟迪,撥動了她的心弦,人家能干的事,咱咋不能呢?她把想法告訴了縣計生協會,馬上就得到了贊同和大力支持。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在縣計生協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2007年劉樹聰的養蜂合作社——強生蜂蜜養殖專業合作社終于成立。劉樹聰擔任了社長,全縣養蜂戶終于有了自己的組織和品牌。
一只小船,飄零于海上難御風浪;劉樹聰的合作社將這些零散的小船編成了聯合艦隊,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成立后的合作社,吸納了40多個貧困戶加入,她們都成了合作社的一員,成為這一實體的“股東”。
既然摽在了一起,在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貧困養蜂戶都不能落下。劉樹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深深知道,這些戶能跟上自己,是對自己的信任,如果做不好這個產業,就愧對“股東”,愧對幫扶她致富的縣計生協會。于是,她去北京,跑山東,赴天津,下上海,闖市場,跑銷路,帶回了一份份合同,簽約了一份份訂單。在她的幫助和指導下,這些養蜂計生戶的“股東”收益,年年都上個新臺階。
劉樹聰并不為眼前的這點成績而自滿,她要把強生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這個群體做得更大。于是,擴大產銷開發蜂療的戰略已經實施,她的理想是,不僅讓貧困計生母親們象我一樣致富,還要向她們提供健康服務,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來回報幸福工程和為此付出艱辛的項目工作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