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1200多米擎天巖山上,在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中,有一個高山生態土雞養殖場。每天都有個瘦小的身影早出晚歸在竹林中穿梭,她就是“幸福工程”的救助對象—建甌市龍村鄉獨生子女戶張碧玉。
張碧玉的丈夫也算是個能人,跑過運輸,開過茶場。丈夫從事運輸業務,她就報考駕校,幫著丈夫開車跑運輸;丈夫開設茶廠,她就開地種茶,幫著采摘、加工和銷售茶葉。張碧玉每天還要做家務,照顧上初中兒子的學習、生活,肩上的擔子很重。雖然張碧玉夫婦做了很多事,然而命運像是和她開玩笑,辛勤的付出卻沒有得到豐厚的回報,張碧玉夫婦始終沒有賺到什么錢。2010年上半年,丈夫的生意又出現滑坡,日子更艱難了。
為了貼補家用,張碧玉決定自己創業。她早就看好了養殖生態雞的項目,缺少啟動資金是她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村計生協會在了解情況后,積極向鄉計生協會匯報了情況。在鄉、村計生協會的幫助下,10000元的幸福工程款很快的就送到了張碧玉的手上。利用幸福工程資助的啟動資金,再加上親朋好友的幫助,張碧玉在擎天巖山腰上找了一片竹林,搭建了雞舍,并買來200多只雞苗,開始著手她的生態雞養殖。然而原生態的放養雞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張碧玉遇到了重重困難。雞場遠離村落,為了照顧雞苗,她只有獨自一人居住的雞場里。由于雞場沒有通電,每到晚上,張碧玉只能點蠟燭或打手電照明。白天她把雞苗趕到竹林里放養,晚上又細心地趕回雞窩。山林里野生動物很多,由于剛開始不善管理,小雞還常常會被野生動物吃掉。創業的艱辛,讓感到丈夫心疼,丈夫和家人都勸過她放棄,但張碧玉絲毫沒有動搖,仍舊一心一意地撲在生態雞的養殖上。鄉計生部門幫助聯系了上級畜牧部門和其他鄉鎮養殖大戶,送張碧玉去學習取經。她一方面虛心向養殖能手請教,另一面自學家禽養殖技術。她還經常在夜間到雞舍觀察小雞生長狀況,依照所學的知識對小雞生長狀況進行判斷,及時的發現問題。她說在夜間雞苗睡的熟,便于更好的了解雞苗的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認真的學習中,張碧玉逐步掌握了生態雞養殖的防疫、治病、喂食、放養等方面的知識。在她的悉心照顧下,生態雞的長勢相當不錯,短短幾個月就出欄了,這種高山竹林放養的生態雞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當地居民的熱捧。
嘗到了甜頭的張碧玉也堅定了高山竹林養殖生態雞的信心。2011年春天,張碧玉一口氣又買了近2000只雞苗,擴大了養殖面積和規模。她從附近的龍池寺里牽來了電線,從后山引來了泉水,并利用當地擎天巖旅游文化資源,建成了“農家樂”旅游項目,一邊搞養殖,一邊接待游客。
隨著高山生態土雞的熱銷,張碧玉的聲名遠播,建甌的許多商鋪聞訊專門前來訂購。目前,張碧玉精心喂養的900多羽良種生態土雞又將上市,預計可獲利6萬多元。
張碧玉緊守原生態養殖良種土雞的理念,收獲了成功。每當談起成功的感受,張碧玉都會激動地說:“感謝計生協會,是幸福工程幫我度過了難關,我會永遠把計生協會和幸福工程的恩情記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