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鞏書敏是保定易縣橋頭鄉東茹堡村的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 1966 年出生,兩個女孩,全家四口人。她言語不多,但勤勞、樸實、吃苦耐勞。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她從一人一機做鞋墊開始,勤勞致富。致富后,不忘其他的貧困姐妹。在她的帶領下,一批貧困母親走上了致富路。她樸素的信念是:幸福工程幫助了我,我要幫助更多的貧困母親。
結婚后,他們夫妻倆生育了兩個女孩。由于沒有老人的幫忙,他們夫妻整天圍著孩子和土地轉。辛辛苦苦一年又一年,僅僅是解決了溫飽問題。閑著無事的時候,夫妻倆摸著癟癟的錢袋,望著低矮的土房,籌劃著未來,籌劃著如何改變現狀。她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鞏書敏何曾受過這樣的苦?姐妹六人中,她是最小的一個,從小受寵,同時,也養成了自強自立的性格。看著姐姐們寬裕的生活,她不甘落后。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家的生活也要像她們一樣。但是,她多次謝絕了姐姐們的幫助。
兩個孩子上學后,她除了幫助丈夫種地外,還有很多的空閑時間。沒事的時候,她時常算計著自家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尤其是兩個女兒的學費支出,數額越來越大,常常是入不敷出。面對著經濟發展的大潮,她籌劃著掙錢的路子。想做事但無資金。想用住房抵押貸款,但三間土坯房不值幾個錢,金融機構不給貸款。
正當她一籌莫展之際, 2005 年 5 月幸福工程來到她們村。經到易縣尉都鄉考察,她認為做鞋墊的風險小,收入穩定。于是她借幸福工程款 2000 元,買了一臺舊電動縫紉機及其針線,領了一些做鞋墊的原料,在家加工鞋墊,月收入 500 元左右。生活有了轉機。
由于她工作認真,信譽良好,一年后,購貨商打算在他家建立鞋墊加工點,與她長期合作,增加加工數量。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她又為缺少資金發了愁。幸福工程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立即向縣幸福工程領導小組作了匯報,經研究,破例借給她幸福工程款 6000 元。她購買了十臺縫紉機,培訓了 10 位貧困母親,每人賒給一臺縫紉機。購機款從加工費中扣除。為沒有致富項目、沒有資金的貧困母親找到了致富路。以她為核心,共同搞起了鞋墊加工。
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她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分工越來越細。現在,她只負責購進原料,毛坯加工、回收成品和銷售,縫制鞋墊由她人去做。可以說鞏書敏現在也是一個小小的經紀人。
幾年來,幸福工程項目辦隨時幫助鞏書敏,使她深受感動。因此,鞏書敏常說:幸福工程幫助了我,我也要幫助更多的貧困母親。如今,她的事業得到了發展,已有 40 多位家庭婦女加入到她的隊伍。這些人,在不耽誤家務的情況下,每人每月可以掙到 500 — 1000 多元。
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鞏書敏家從年人均純收入不足 1000 元增加到 5000 元以上。她不僅自己富裕了,還帶動了更多的姐妹共同走向了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