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熱情扶助 幸福母親錦上添花
——記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溪園村幸福母親 林麗芬
林麗芬是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溪園村幸福工程受助母親,計生協會女組長,計生獨男家庭。10年前,她的家庭生活還是處在十分困難的境地,如今卻是薌城區示范“勤勞致富――幸福家庭”。她本人不僅是全鎮有名的毛木耳種植能手和農村星火帶頭人;同時先后榮獲了中國計生協會授予“幸福母親”、漳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漳州市勞動模范”、以及“薌城區第七屆人大代表”等等殊榮。她家致富發展的典型事跡曾刊載在《中國人口報》、入選市計生協會《協會風采》(第七輯)。
林麗芬家的變化,是從2005年開始的。這之前,由于溪園村人多地少,她家4口人只分到2.4畝田,一家人生活來源僅靠有限的農業收入。生活本已十分困難,隨著兒子的出生,日子更是捉襟見肘。一家三代5口人,只能擠住在兩間不足50平方米的舊房里艱難度日。為了改變困境,小兩口向親友借了5000元,供丈夫與他人合伙到安徽做香蕉批發生意。因起步晚、本錢小,加上沒有經驗,辛苦一年虧了15000多元。不僅血本無歸,還欠債10000多元。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家庭陷入更加艱困境地。
2005年,區、鎮幸福工程項目辦開始在溪園村實施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在了解林麗芬家庭情況后,決定把她確定為救助對象,并安排鎮協會秘書長與他們共同商討發展項目,最后確定以規模種植優質試管香蕉為主業,同時提供5000元的救助款。林麗芬夫婦另自籌了20000元,向村民承租了12畝地,發展優質試管香蕉種植。鎮計生協會協調鎮農技站向林麗芬提供了優惠優質的香蕉試管苗,并請來農技師無償為其提供技術指導。當年香蕉就獲得豐收,收入達4萬多元,基本實現脫貧。
2006年,林麗芬夫婦瞄準市場需求,決定發展前景看好、市場廣闊的毛木耳種植。可他們上年種植香蕉賺的錢,只夠搭建毛木耳種植大棚,租用場地、購建輔助設施和購買所需木屑等資金卻沒有著落。為了扶持林麗芬一家實現全面脫貧,鎮幸福工程項目辦繼續把她納入救助范圍,2006年3月又為她申辦了5000元項目資金,同時還幫她從農村信用社取得50000元的支農貸款。林麗芬夫婦也多方籌資15000多元,終于解決了租地和種植大棚搭建的資金難題,順利種下了15萬包毛木耳。種植中一遇難題,鎮幸福工程項目辦都會及時向她伸出援助之手,請農藝師提供免費指導,收獲時還幫她聯系收購者,幫其打開銷售渠道。在多方的支持下,當年毛木耳種植即獲成功,每包毛利0.92元,扣掉成本后純利0.47元。僅此一項,當年純收入達3.375萬元。經過幾年的滾動發展,至2010年,林麗芬種植毛木耳的規模達到40萬包,收入更加可觀。其家庭經濟收入水平已走在全村前列,她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幸福工程的扶助,使林麗芬家庭的生活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2008年,她家先是在村里向別人購買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2層小樓;2011年,一座總建筑面積近400平方米的3層小洋樓破土動工;她的獨生子也從村小學轉到條件更好的長泰縣實驗小學就讀。一家人生活在暖意濃濃的春天里。致富不忘救助之恩。為感謝幸福工程的救助,林麗芬夫婦主動回報社會,無私幫助指導其他計生家庭發展毛木耳種植:對資金不足的給予無息借款幫扶,對取得信用社支農貸款的給予提供擔保;在每年的毛木耳備料、種植和采摘季節,他們都優先照顧計生貧困家庭的勞動力到場務工,從2006年至今共有245人次在她場里做工,每年每人可增加收入1700多元。在林麗芬和幾戶毛木耳種植大戶的帶動下,現在該村已成為浦南鎮乃至整個薌城區最重要的毛木耳種植專業村和毛木耳集散地。
致富不忘救助之恩。為感謝幸福工程的救助,林麗芬夫婦主動回報社會,無私幫助指導其他計生家庭發展毛木耳種植:對資金不足的給予無息借款幫扶,對取得信用社支農貸款的給予提供擔保;在每年的毛木耳備料、種植和采摘季節,他們都優先照顧計生貧困家庭的勞動力到場務工,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700多元。在林麗芬和幾戶毛木耳種植大戶的帶動下,現在該村已成為浦南鎮乃至薌城區最重要的毛木耳種植專業村和毛木耳集散地。
林麗芬在幸福工程扶助下的創業發展成效,得到了村民群眾的交口稱贊和上級的認可。2006年11月光榮地當選為薌城區第七屆人大代表;2008年8月被選為村黨支部組織委員;2010年6月榮獲中國計生協會授予“幸福母親”稱號;2012年4月榮獲漳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漳州市勞動模范”稱號。2015年5月8日,她榮獲幸福工程全國組織工作委員會授予“幸福母親”榮譽稱號。林麗芬幸福母親事跡,曾以《辛勤耕耘,幸福花開》為題刊登在2010年4月20日《中國人口報》;于2010年元月以《逢春果木發新枝》為題入選漳州市計生協會《協會風采》(第七輯)。回想這幾年的發展經歷,林麗芬發自內心地說:“幸福工程是計生貧困母親的貼心工程,是福澤千萬計生家庭的惠民工程!”
走上了小康幸福之路的林麗芬家庭,正沐浴著時代的春風,在新形勢下實現新的發展。首先,她拓展了食用菌種植范圍,增加了蘑菇種植生產。先后投入了50多萬元,搭建了20000多平方米的蘑菇大柵,每年種植蘑菇10000多平方米,年可獲純利20多萬元。其次,她看到全村群眾家家戶戶都種植蘑菇,村民們忙于采收蘑菇,無暇顧及到銷售。所以銷售蘑菇成了村民群眾的一大難題。為了幫助群眾解決這一具體困難,林麗芬辦起了家庭收購點,負責收購全村群眾生產的蘑菇,然后再銷售給蘑菇深加工廠家。既方便了群眾銷售,自己也獲得了相應的利潤,每年可以從中創收10多萬元,實現了自己與村民群眾互利雙贏。2014年,她家在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快農業發展精神的引領下,創辦了“漳州市薌城區林鵬食用菌場”,計劃以食用菌種植等特色農業生產發展現代旅游觀光家庭農場。為了繼續扶助林麗芬家庭進一步提速發展,扶助幸福母親更上一層樓。區計生協會選擇了林麗芬家庭實施“能人+計生困難母親”幸福工程救助模式,投入15萬元項目款扶助“漳州市薌城區林鵬食用菌場”加快發展,并以此帶動該村更多的計生母親致富發展。2017年,區計生協會在該村投入項目款30萬元,幫扶15位受助母親家庭發展食用菌生產,培育“幸福母親食用菌生產基地”示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