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巴合特古麗·艾外是七十三團八連的一名哈薩克族婦女,今年45歲,家中共有4口人,女兒由于成績優秀在2016年順利考上內高班,兒子在73團雙語中學上小學六年級。她以前過的是游牧生活,由于養殖技術差,一直沒有掙上錢。自從2013年8月份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工程讓她樹立了致富的信心,并走上了一條致富路。
2000年前,她在離團部30公里外的夏爾湖牧場過著簡單、粗放式的游牧生活,那時兩個孩子也小,日子過得真是“緊巴緊”的,國家實施的“牧民定居工程”使她和丈夫從牧場順利搬到了現在的八連定居。2010年,團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在八連以南的萬畝荒灘上發展葡萄產業。
巴合特古麗·艾外就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她在萬畝有機設施葡萄園區承包了1座大棚。對于種植葡萄一竅不通,剛從牧區下來漢語也聽不懂,無法確保技術的到位率,就這樣,種了3年葡萄沒有掙上錢,還背上了2萬多元的欠款。
就在她對生活失去信心時,2013年8月,團申請到了幸福工程老牛貧困母親救助項目,經團研究,項目放在八連實施,連隊領導召開會議進行面對面宣傳,同時連隊的計生宣傳員入戶進行宣傳,巴合特古麗·艾外就遞交了申請,兩天后就簽定了貸款協議書。
一周后,連隊為她成功申請到了幸福工程老牛貧困母親救助項目資金2萬元,拿上這一筆致富啟動資金時,她激動地一夜沒有睡著,她就在憧憬著美好的幸福生活,并暗下決心,一定要用好資金,爭取早日脫貧。
為此,在葡萄生產管理過程中,她按照技術員的要求,認真抓好每個環節的管理,像照顧嬰兒一樣精心管護著自己的葡萄園,并虛心向技術員請教,向管理好的種植戶學習,每天早出晚歸的在葡萄園區地里辛勤的勞動著。就這樣,2萬元的項目資金使她在葡萄上投入有保障。2014年葡萄就掛上一串串的甜甜的葡萄,一座0.78畝大棚就有了0.8萬元的收入,并進入了連隊的哈薩克族巾幗科技服務隊打工,一天的收入是80元,一年忙下來,就有1萬多元的打工收入。她還在自家的庭院里發展養殖業,因為在巴合特古麗·艾外看來,只有“多條腿”走路才能快致富……,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項目資金每年還在繼續“滾動”使用,到了2015年,一座大棚葡萄的收入達1萬元,2016年收入1.2萬元;同時她還養殖了20只羊、5頭牛,1匹馬,僅養殖業的年收入3.5萬元。
丈夫扎曼別克·三合夏季除了搞好養殖,其他時間也在園區打工,冬天夫妻倆在管理自家大棚的同時還給其他人家的大棚干活,家里每個月都有工資進賬,兩個人的打工收入就是3萬元,實現家庭總收入6.5萬元。
巴合特古麗·艾外是八連多元增收的“佼佼者”,地方鄉鎮的親戚,看到她這樣干活都笑著說:哈薩克女人自古以來都是在家燒茶、做飯、收拾房子、帶孩子,你怎么在地里干起男人的活了?她卻回答說,現在要思想解放才行,我們只有走出家門,通過勞動才能致富。
昔日以游牧為生的哈薩克族在通過在亙古荒原上建起了有機葡萄生產基地,像巴合特古麗·艾外這些曾經對農業生產技術知之甚少的哈薩克族牧工,如今拿起剪刀子、住著紅房子、數著鈔票子,成為有機葡萄示范基地建設的主力軍,使過去的馬背民族從傳統粗放式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高標準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了數千年來從未有過的精彩蛻變。
勤勞能干、不怕苦、不怕累是對巴合特古麗·艾外最好的評價,巴合特古麗·艾外在內心深處最想說的一句話是:幸福工程老牛貧困母親救助項目“亞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