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看到40歲的林珠花,一大早便全面清理剛采收完畢的草菇房,準備下個月再栽培一季草菇。在長泰縣武安鎮金里村,林珠花算得上食用菌栽培大戶。1200平方米的菇房,兩季草菇一季蘑菇,一年栽培面積近4000平方米,收入不下5萬元。兩年來創業的艱辛歷歷在目,林珠花由衷地說:“多虧了‘幸福工程’為咱雪中送炭啊!”滄桑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2002年3月,摸爬滾打數年的林珠花與丈夫將600平方米的菇房擴大一倍后,頓感資金困難,力不從心。這年,正是長泰實施“幸福工程”的第一年。符合救助條件的林珠花一家經過考察、公示、審核的層層把關,幸運地成為了“幸福工程”幫扶對象,2002-2003兩次共獲得4000元資助。在“愛心款”扶持下,她挺過了創業的難關。
林珠花只是福建省長泰縣“幸福工程”受益者之一。幾年來,這個縣累計滾動投入資金649萬元,救助2360戶貧困母親,其中二女戶1444戶,占61.2%,項目點遍及全縣9個鄉鎮(場區)、74個村(居),直接受惠人口達7453人。
“幸福工程”資金一年一個周期,“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救助模式只能起短期“輸血”功能,讓救助對象樹立信心,自我“造血”才是長遠根本。長泰縣因地因戶制宜,引導受助對象著重發展投資少、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風險小、效益好的項目,并做好跟蹤服務,每年都舉辦水果、蔬菜、養豬、養魚、食用菌栽培等各項生產技術講座或培訓班,提供科技和市場流動信息。目前,全縣有85.2%的受助戶,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食用菌栽培。巖溪鎮甘寨村9組二女戶葉玉梅原來家里的經濟來源僅靠種植1畝蜜柚和一間食雜店的經營收入,2002年,鎮村根據葉玉梅家的實際,建議她種植蘑菇,并從“幸福工程”項目款給予資助2000元。當年,葉玉梅栽培蘑菇700平方米,由于管理技術不到位,蘑菇產量不高,虧損了500多元。為鼓勵她繼續發展,2003年,鎮、村又從“幸福工程”項目款給予資助2000元,并聯系鎮農技站掛鉤她家,進行技術指導。這年她家的蘑菇沒平方米收入近50元,扣除成本后純收入達13000元。
遍布全縣的“幸福工程”項目點,有如宣傳隊、播種機,在長泰縣營造出重視計劃生育,關心貧困母親,共同發展致富的濃厚氛圍。興泰開發區十里村2組受助對象林秀華種菜脫貧后,不忘幸福之源,為鄰居計生戶歐連全、王鳳玉等墊付種子款,從家里的積蓄拿出1000元,借給5戶貧困姐妹購買農藥、肥料,以實際行動回報“幸福工程”之恩。巖溪鎮上蔡村群眾從“幸福工程”幫扶對象——蔡玉梅一家致富的過程中得到啟迪,紛紛調整農業結構,連片發展瓜菜500多畝,增收50多萬元。據統計,全縣有136位受過“幸福工程”救助的貧困母親,脫貧致富后拿出10.71萬元,資助158位貧困姐妹發展生產。她們的義舉為“幸福工程”樹立了良好形象,也讓全縣看到實行計劃生育給家庭帶來的實惠,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人越來越多。
(福建省長泰縣計生協會,郵編363900,電話0596——833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