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楊勝蓮,是長泰縣陳巷鎮石室村15組一女一男戶。原來,楊勝蓮一家僅靠種地維持生活,由于受自然災害影響和市場價格等因素的制約,家庭經濟一直處于貧困線上。前幾年,村里人有的經商、有的跑運輸、有的搞水產養殖,許多人都發家致富了。楊勝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心干點事業卻苦于沒錢。2006年4月13日,幸福工程省組委會韋立主任到石室村調研幸福工程工作,縣、鎮、村領導向韋主任匯報石室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設情況,并爭取到30萬元幸福工程扶貧周轉金。楊勝蓮有幸被列為救助對象。
2006年9月8日,陳巷鎮幸福工程扶貧周轉金發放儀式在石室小學召開。楊勝蓮夫婦高高興興地領到5000元救助款。他(她)們看準了發展蘑菇生產是農民致富的一條好路子,自己動手在住厝旁邊空雜地上建了一座規范化的菇房,并及時買回種菇的稻草、牛糞和菌種等原材料,當年種植蘑菇500平方米。鎮幸福工程項目辦和村計生協會經常上門給予關心,并聯系市農科所、縣科技局和食用菌辦的技術人員前來技術指導。蘑菇登場時,周圍計生協會會員看到她家人手不足,忙不過來,就主動登門幫忙,使蘑菇能及時采摘,確保等級,賣好價錢。經過辛勤勞作,2006年冬至2007年春,楊勝蓮家種植蘑菇收入5.5萬元,扣除成本后,純收入近3萬元。
2007年9月7日,鎮幸福工程項目辦和村計生協會看到楊勝蓮發展蘑菇生產的干勁,決定對她“扶上馬,再送一程”,再次給予救助10000元,讓她擴大再生產。楊勝蓮與丈夫商量,決定再擴大蘑菇種植面積300平方米,成為全村種菇大戶,并承包25畝土地種植甘蔗。2007年冬至2008年春,雖然蘑菇收購價格不如上年好,但由于面積擴大,加上種植甘蔗,兩項純收入達4.3萬元,人均年純收入1.07萬元,終于走上脫貧致富路。
楊勝蓮說,她是“幸福工程”最大受益者,如果沒有扶貧周轉金的及時扶助,也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這是楊勝蓮經常講的一句話,當她從實踐中感受到種菇也能致富時,就發動鄰居姐妹種植,在她的帶動下,不僅本組蘑菇種植面積大大增加,也帶動本村蘑菇種植面積擴大到23萬平方米。她用自己致富的實踐影響著大家。昔日曾為貧窮而愁眉苦臉的她,現在已成為村民們羨慕的幸福母親。
(福建省長泰縣陳巷鎮幸福工程項目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