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作坊”里的幸福之歌
纖弱的雷秀華穿著一身棕色的圍裙,正在自家“修理作坊”汗流浹背地忙碌著,丈夫蘭昌輝打著赤腳蹲在地上,埋頭修理一輛損壞的摩托車機身,一身油污黑膩的黑外套掩不住他的干瘦,他們3歲的小女兒在一處干凈的角落擺弄著玩具,聽著孩子不時喜悅地發出銀鈴般的笑聲,夫妻倆愉悅會心地微笑著,并著敲打的金屬聲,這狹小的“修理作坊”里交織、回蕩著一曲純樸的幸福之歌。
雷秀華夫婦的“修理作坊”開在金涵郊區的坑里村,是用自家一樓二十平米的廳堂改造而成,小店除了經營輪胎等配件外,還承接修理摩托車、拖拉機等業務,空閑時夫婦倆還在離家五六里的山坡上開墾了一塊荒地,用半年的時間種植了3畝六月毛竹。看著一棵棵挺拔的毛竹郁郁蔥蔥,聽著竹葉在風中的摩挲聲,雷秀華興奮地對我們說:“這些可都是‘搖錢樹’啊,一年只要施肥兩次五年就可有收成!今年6月,如果不是蕉北街道計生協會雪中送炭地送來了5000元幸福工程資助款,幫助我們及時買到肥料改善土壤,這些盼了5年即將收成的毛竹,可能因天氣持久干旱等原因全都絕收了!”
雷秀華今年38歲,是一位畬族二女扎貧困母親,夫婦倆原本住在蕉北街道碧山社區向陽里自然村,那是一個只有百來人的偏僻村落,維持家中生計的是窮山上的1畝茶葉和薄田,年收入扣除肥料、農藥外所剩無幾!2009年他們生下小女兒后,夫妻倆主動落實了節育措施,同年向陽里自然村搬遷工程啟動,他們分到了金涵郊區坑里村的一塊地基,考慮到86歲的老母親長年擠住在大哥家生活多有不便,2011年春夫妻倆咬咬牙傾盡積蓄并借債5萬元,填地基蓋起了兩層簡易的紅磚房,接回了老母親一起居住。搬下山后,茶香時節夫妻倆就回村采摘,農閑時丈夫就去朋友的汽車修理店打下手學些技術,一家五口人原本想著就這么清貧而又平靜地過日子。可是,大女兒體質差,出生后總是接連不斷地生病,讓夫妻倆十分操心!雷秀華先天體弱,又肩負著照顧兩個女兒的家務重擔,落實節育措施后也經常生病,住不起醫院,就只能到零售店買點藥吃。家中上老下幼,婦孺成群,根本騰不出手回老家采摘耕種,茶山和稻田慢慢地荒廢了,家庭經濟越來越拮據,尤其是隨著小女兒的到來,奶粉錢、尿布錢、醫藥費……等等開支,使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陷入了困境,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但困難并沒有難倒雷秀華這對既有想法又勤快的夫婦,他們東挪西借利用自家廳堂開辦了“修理作坊”之后,雷秀華還建議丈夫一起上山,種植了毛竹這種易管理潛力大的經濟作物。從那以后,夫婦倆一邊細心地呵護著這些毛竹,一邊用心地經營自己的“修理作坊”,空閑時丈夫還去城關打打小工,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可是,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當年6月,本應有收成的毛竹,卻遲遲沒有動靜,這讓一心指望著用毛竹收入還債的夫妻倆頓時泄了氣,生活一瞬間籠上愁云。得知雷秀華家庭情況后,蕉北街道計生協會向她伸出了援手。2011年7月,他們不僅給雷秀華送去了5000元幸福工程資助款,還聯系了農技人員上山為毛竹“診病”。按照農技人員的建議,夫婦倆用幸福工程款有針對性地購買了肥料,好好地“喂養”毛竹改善了土壤,由于下肥及時、施藥適時、管理科學,不久后毛竹“漸露尖尖角”。此后,碧山社區計生協會還想方設法幫助蘭昌輝介紹了許多修理活兒和輪胎業務,生活的烏云漸漸淡去,如今雷秀華家的月收入也有了三、四千元。
一提起幸福工程,雷秀華總是樂呵呵地說:“我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黨的好政策,幸福工程無償地幫助了我,我也要將這份愛心回報給社會!” 她積極協助社區宣傳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宣傳黨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宣傳幸福工程的好處,積極動員育齡婦女參加雙查,常?,F身說法、耐心說服二女育婦及時落實節育措施。她還經常幫忙社區群眾聯系辦理準生證、獨生子女光榮證、計生婚育證明等,一些上環、結扎后出現不適的婦女姐妹,她都熱心地帶她們去街道計生服務所,找衛技人員咨詢治療……“能為大家幫點忙、做點事,我感到很高興!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脫貧致富,能有更大的能力去幫助別人,那將是我最大的幸福!”雷秀華道出了所有幸福工程受助母親的心里話?。髁釄笏汀↑S曉霞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