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河北涉縣河南店鎮嶺后村幸福工程脫貧母親楊素風
我叫楊素風,今年33歲,是河北省涉縣河南店鎮嶺后村人。今天我給大家講講我是怎樣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從一個貧困的母親變為一個幸福的母親。
記得1997年,我不顧家人反對,與同村經濟條件極差的楊彥寧結婚,一間簡陋的窯洞就是我們的新房,一畝多靠天收的旱地就是我們的家產,辦婚事欠下的兩萬多元債務就是我們全部的“資本”,還債成了我們新生活的頭等大事。
為了多掙錢,丈夫到縣城的建筑工地打小工,家務活和農活落在了我一人肩上,盡管我們省了又省,但掙到手的錢除了維持家用外,所剩無幾。婚后第二年,女兒出生了,我和丈夫根本顧不上體驗初為人父人母的幸福和快樂,由于產期營養不良,女兒吃不上母乳只得吃奶粉,我和丈夫省吃儉用湊錢給孩子買奶粉,有時連買奶粉的錢也湊不夠,只能用自己配制的糖熬面糊糊喂孩子吃。在女兒兩歲時,丈夫因勞累過度,患上了重癥鼻竇炎,因為治療不及時,稍微著涼或感冒就頭疼,根本干不了重活,家庭的重擔再度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肩上,那段時光真是度日如年。父母心疼我,每個月都會給我送來300元的生活費,想到自已身為人母卻還要父母養活,我的心都碎了,每次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我都淚流不止。為了生活,我讓丈夫在家帶女兒,自己到城里的一家飯店當服務員,每天要騎自行車往返40多里路,掙錢不多,身體卻累得像散了架。由于整天早出晚歸,女兒也因缺乏細心的照顧,常常鬧病。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五年!這五年里,我們全家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我結婚時的兩件衣服,破了補、補了穿、冬天改棉、夏天改單,一穿就是五年……
“窮則思變”。所有這些心酸,讓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出路,擺脫貧困。于是我處處留心,琢磨著干點事情!我開始向靠養豬發了家的表姐學習養豬技術。2005年,村里調整產業結構,把村口100多畝低產老果園規劃成了養殖園區。當時,我心里一陣激動,借來1萬多元承包了4畝多地,從此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成為進園建豬場的第一人。在長滿老果樹的荒地上建豬棚,要把一棵棵樹鋸斷、把樹根鏟走,由于離村遠,水、電、路不通,建筑用水全靠人擔、車拉。我們在荒地上搭起了簡易的工棚,吃住在工地,沒日沒夜地干。這段時間,我們一家人沒有準點吃過一頓飯,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餓極了啃幾口饅頭,困極了在樹底下打上一個盹兒,當時我被累得黑瘦黑瘦的,幾乎脫了人形。有一次,我帶著女兒在工地干活,突然下起了暴雨,我們母女倆躲進簡陋的工棚里,雨越下越兇,淹進了棚子,水都超過了膝蓋,棚頂也開始漏雨,我抱著女兒蜷縮在木板撐起的床上,無助地哭成一團……就在我們最無奈最艱苦的時候,村計生協考慮到我是進園區的第一人,也是為了激勵我當好示范做好榜樣,帶動更多的村民走進園區,出資6000元,接通了水、電、路,解決了大難題。豬場一建成,俺就從表姐那里選了10頭種豬當成“寶貝”一樣飼養,半年后終于順利產出了100頭多頭小豬。當時我激動的大哭一場,高興過后,小豬必須吃價格很高的特制飼料,婆家娘家的錢全用在了建豬場上,同學朋友也幾乎借遍了,豬場還沒有一分收入,豬場發展再一次陷入困境,全家為錢愁斷了腸。在我全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縣、鎮計生協到村里進行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摸底調查,得知我的困難后,鎮計生協領導當即向鎮黨委、政府請示,立即把我作為“涉縣巾幗建功模范”重點培養。通過政府資助和發動機關干部職工自愿捐資,將籌到的2萬元錢送到了我們家里,為豬場救了急。從此以后,縣、鎮計生協經常請縣里的畜牧專家到豬場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解決了飼養技術等許多難題。2006年底,我抓住豬肉價格看漲的有利時機,100多頭仔豬出欄,當年贏利3萬多元。試養的成功,讓我信心倍增。第二年,我新建第二個豬棚,擴大養殖規模,我被有幸列入救助貧困母親“幸福工程”項目戶,5000元的幸福工程貼息資助款又一次幫我緩解了資金緊張難題。經過四年的奮斗,到2008年底,豬場年出欄量500多頭,贏利15萬元,豬場固定資產總值達60多萬元。如今,我用奮斗換來的血汗錢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家里蓋起了新房,還買了車,送女兒進城上了學,把父母接到家里頤養天年。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我的帶動下,鄉親們放下顧慮,進園養豬、養雞。我主動幫助他們規劃設計豬棚,免費讓他們接水、接電,毫無保留地傳授養豬技術,盡最大努力讓鄉親們少走彎路。如今,我被光榮地當選為村計生協會員小組長,每到月底,組織養豬戶們聚在一起碰頭,互通市場信息,交流經驗,大家的養豬技術一天比一天成熟,就連臨村的村民也到我們這里來學習取經。如今,村里的百畝養殖園區已發展養殖戶30多戶,年飼養量達1萬多頭。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我終于擺脫了貧困,過上好了日子……“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后,我一定盡我所能,以一個脫貧母親的責任心和義務,支持帶動幸福工程。讓更多的母親告別貧困,讓更多的鄉親奔上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