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在巴山北坡淺山丘陵區有這樣一戶人家。全家六口人,四十多歲的夫妻倆,奉養著兩個70多歲有病的老人,一個上高中的兒子,還管護著一個三十多歲,患過小兒麻痹,腿有殘疾的弟弟。這在經濟還不發達的山區,這樣一個負擔超重的家庭,生活是很難維持的??稍谶@個家庭里,經濟在發展,生活在變化,全家人和睦相處,幸福安康。而這一切,主要歸功于她。是她,撐起了這個超負荷的家。
她叫王小芹,生于1970年,今年41歲,陜西省洋縣草廟鄉洛家村人。王小芹出生在二組,自小聰明伶俐,勤快能干,是村里人人稱贊的“小麻利”。歲月如梭,小芹也由小丫頭長成了大姑娘,出脫的像一朵怒放的山茶花,上門提親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小芹看上了同村一組勤勞樸實的向德文。1990年,20歲的王小芹在嗩吶的吹奏聲中,進了向家的門。向德文家原有四口人,50歲左右的父母,一個患小兒麻痹后遺癥的弟弟。小芹嫁到向家后,雖有小弟拖累,但一家人勤奮努力,生活到也過的殷實。1992年,夫妻倆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小家伙的誕生又給全家人帶來了更多的快樂,丈夫在小芹的支持下開始學做泥水匠活,小芹和父母經管地里的莊稼,一家人各有所事,各得其所,和睦幸福,雖貧卻樂。
人生的道路總會有些坎坷不平。2005年秋的一天,父親吃飯時突然四肢麻木,無法站立,經送醫院診斷為腦血栓,伴發心肌梗塞。多方治療,不見好轉,2008年、2009年又接連住院治療兩次。家里的積蓄用完了,還欠下了一屁股的債。王小芹迷茫了,床上躺著每天都要藥物養著的老公爹,年邁的公婆自己顧自己都難,弟弟腿又是殘疾,田里地里去不了,兒子又正在上學,天天要化錢。難道這個家就這樣窮下去嗎?不,不能!王小芹在家庭困境面前沒有退縮,她選擇了知難而進。她讓丈夫在外一心做泥水匠活;田地里的農活,經管父母親的身體和兒子上學,她一個人承擔;弟弟會篾匠,她給弟弟辦了個鄉村小賣部,閑時編織一點竹篾活,掙點零化,貼補家用。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王小芹出門田里地里、泥里水里拼命地干,回到家里,每天做三頓飯,經管父親吃三遍藥,洗一家人的衣服。婆婆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撿自己能做的事幫助兒媳做一點。出門是“男人”,進門是女人,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王小芹看著一家人,各有所事,和睦相處,到也心安。
2010年,縣計生局、計生協會通過鄉、村了解到王小芹家的情況后,和鄉上研究把王小芹家確定為幸福工程項目戶。為她提供免費健康檢查、提供致富信息,扶持創業資金2000元,提供幸福工程借款5000元,引導她們發展收益高、見效快的生姜、元胡、烏藥、地膜洋芋等種植業項目并做好技術服務。由于項目對路,加上王小芹的精心管護,去年收益大大高于往年。去年,發展烏藥3畝,元胡1畝,年收入達3.8萬元,其中中藥材收入14000多元,全家還清了借款,購買了機動三輪車,一舉超過了全村人均收入。今年又種植元胡2畝,烏藥2畝,生姜1畝,養豬4頭,她們決心繼續發展種植業,發家致富。
當我們詢問王小芹現在的打算時,王小芹躊躇滿志地說:我今年的打算是,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新的經濟來源,全家人均收入超過8000元。
洋縣計劃生育協會 李金鐘 王紅芳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