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山翠竹,婆娑起舞。這就是廖秋蓮夫婦承包經營的3000多畝竹山,他們還擁有自己的竹制品廠,村里人都稱贊這對夫妻“太能干事業了!”而他們總把自己的成就歸功于黨和政府,由衷地說:“多虧有幸福工程的鼎力相助,才成就了今天的事業?!?br> 廖秋蓮是新羅區大池鎮大和村的二女結戶,回想創業前的日子,夫妻倆有點難以啟齒。10多年前,他們是村里窮得叮當響的困難戶,直到二女兒出生時,家里連一張飯桌都沒有,每次開飯只能把大鍋蓋翻過來當飯桌用,一家四口人蝸居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老屋里……全家就靠丈夫幫別人竹山打工的微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
窮則思變,廖秋蓮夫婦想:大和村有豐富的毛竹資源,是聞名的“竹鄉”,而村里沒有一家竹制品加工廠,毛竹被整車整車地往山外拉,如果能在村里辦個竹制品廠,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本村的豐富的毛竹資源,而且還能解決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農民的收入??墒寝k廠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還要有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村里人認為對于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那是異想天開的事。
面對鄉親們的質疑,廖秋蓮夫妻沒有退卻,毅然決定:自己辦廠。不出大家所料,首先面對的就是資金問題,按照最小規模設計的廠子,總投資最少也得80萬元,夫婦倆想盡一切辦法,向親朋好友東挪西借,連自己結婚的金戒指、項鏈也買掉了。經多方籌措,2001年2月,廖秋蓮夫婦創辦的大池鎮第一家毛竹加工廠——“新羅區大和竹制品廠”終于正式開工了,可是由于投入了大量的啟動資金,造成運行資金不足,企業效益不好。正當廖秋蓮夫婦心灰意冷時,鎮計生協會會長聞訊,帶著鎮計生協會的干部立即到他們家詳細了解情況,及時為他們申請幸福工程救助款5000元,接著又為他們協調申請小額貼息貸款5萬元,幫他們渡過難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廖秋蓮夫婦的不懈努力,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如今擁有數千畝竹林的承包經營權,廠里生產的竹簾子、牙簽、香芯等產品,因質量上乘,供不應求,客商遍及本省的廈門、福州、漳州等地市,還有廣東、浙江、安徽等省份,去年企業實現產值500多萬元,上繳稅費數萬元。今年,他們計劃再上一條生產線。
致富后的廖秋蓮夫婦沒有忘記黨和政府的關懷,積極為村里的計生戶創造就業機會,優先照顧計生戶進廠工作,廠里80余個工人有60%以上是本村的計生戶,他們中最多的每人每月能拿5000余元工資,少的也有2500元左右,大大超過當地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部分計生戶家里蓋起了新房,過上幸福的日子。他們常說:是廖老板為我們謀了福!
廖秋蓮這對昔日幸福工程的受益者,而今正為其他計生戶的幸福默默地奉獻著。一支動人的幸福之歌已從“竹鄉”奏響,正向山外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