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料加工”開啟二女貧困母親幸福門
孫洪亮報送 黃曉霞修改
七都鎮(zhèn)大廳村二女戶母親彭秀珍的家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呢?兩間土泥巴房子,墻上泥巴斑駁脫落,墻體還有些開裂。房子不但破舊,而且矮小,個子稍高的人進去,還得低著頭,進去后伸手可觸及屋頂。一臺石磨,一張木床,一口水缸,一個火爐,這就是彭秀珍家的全部家當(dāng)。
見到彭秀珍時,她正和兩個女兒在田里插秧。在夕陽的照耀下,彭秀珍揚起黑紅的臉膛兒,神情顯得很疲憊。她家不僅栽種了自家2畝水田,還把別人種不了的水田撿了幾畝來栽種,共栽了6畝水田。盡管光照不足,水稻畝產(chǎn)五六百斤,但一家六口吃還是不成問題,有時候還可賣千把多塊錢,地里種玉米和紅薯,除去生產(chǎn)成本,家里全年純收入也就是兩三千元。盡管小兩口如此勤勞,但除開人情往來和家庭日常花銷后,家里基本上就沒有什么積蓄了,一家四代同堂住土房,全靠夫妻倆種幾畝薄田養(yǎng)家糊口,38歲的丈夫林財興看上去顯得萎靡不振,精神包袱沉重。
生在這個大山里了,生在這個不幸的家庭里,這就是命運。在如此家庭條件下,不認(rèn)命又能怎樣呢?可是現(xiàn)年36歲的七都鎮(zhèn)大廳村二女戶母親彭秀珍,偏偏有著不服輸?shù)膫€性。對于自家眼前的貧困,她從來不認(rèn)命。她相信,通過勤勞的雙手、不懈的努力,一定能打拼下一個光明的未來!于是,她除做家務(wù),也下地干活、上山砍柴,還幫丈夫加工石料。雖說石料加工是男人干的活,但秀珍從不怕苦、不怕累,她用柔弱的肩膀協(xié)助丈夫堅強地扛起一百多斤重的石料,連年幼的女兒也跟著她下地干活、上山背石。她帶著兩個女兒,從山上一次次把石料背下來,娘兒仨的脊背磨破了一層皮,在很多個風(fēng)雨飄搖的夜晚,彭秀珍躲在自家滴答落雨的屋檐下失聲痛哭。那凄厲的哭聲,在村里傳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但是到了早上,她又擦干眼淚,繼續(xù)她艱辛的勞作。彭秀珍只念過小學(xué),但她的信念卻很執(zhí)著,她要讓兩個女兒上學(xué)。她常常對女兒說,只要你們能考上學(xué),媽就是拼上這條命,也要供你們。看著彭秀珍瘦弱的身體,和眼睛里那種堅定的神情,兩個女兒的眼睛濕潤了。
彭秀珍和丈夫東挪西借,終于和一位同村人合開了一個石料加工作坊,由于從原材料采集到生產(chǎn)加工,都是原始的手工作業(yè),夫妻倆一年到頭的收入僅夠維持生計,住所還是破爛不堪,兜里還是空空如也!眼看著兩個女兒一天天的長大,家里的開銷也越來越大,夫妻倆為不能賺更多的錢而日夜苦惱……最后他們決定自立門戶單打獨干,可是想法是很好,但缺少資金的現(xiàn)實擺在眼前,開個石料加工作坊至少需要投入5000元錢,手里沒錢也是白想。秀珍試著向親戚朋友借了幾次錢,但只能籌到2000元,剩下的3000元還是沒有著落;想向信用社貸款吧,丈夫又認(rèn)為貸款利息太高,風(fēng)險太大,堅決反對。正在彭秀珍夫婦犯愁的時候,大廳村計生協(xié)會會長主動找上門來,向彭秀珍夫婦介紹幸福工程項目,彭秀珍如久旱逢甘雨般向鎮(zhèn)計生協(xié)會提出了救助申請,當(dāng)年就被列為救助對象。
2001年,彭秀珍利用從計生協(xié)會領(lǐng)到的3000元幫扶款和自籌的2000元開辦了一個石料加工作坊。他們先從外面買進了一批粗石料,經(jīng)過加工后再轉(zhuǎn)賣給別人,一次就賺到了800元。嘗到甜頭后,彭秀珍和丈夫重新樹立起脫貧致富的信心!他們邊擴大規(guī)模,邊外出聯(lián)系客戶,作坊的效益越來越好,當(dāng)年就增收了5000元。兩年后,彭秀珍不僅蓋起了磚混房,同時還新添了熱水器、彩電、冰箱等家電。
“如今我們家的石料加工場,挖掘機、自卸運輸車、碎石機一應(yīng)俱全。從原材料采集到生產(chǎn)加工,全是機械化,既提高了生產(chǎn)效益,又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站在自己向村里承包的石料加工場上,彭秀珍告訴我們,“純收入嘛,一年也有十幾二十萬元吧。”
石料加工成為彭秀珍家的支柱產(chǎn)業(yè),成為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僅靠出租挖掘機、自卸運輸車、碎石機也有不少的收益!談起本村的彭秀珍,同村人都豎起拇指,說這個女人很能干!
彭秀珍富起來之后,沒有忘記當(dāng)初是黨和政府幫助了她,是幸福工程的救助使她走上了致富路,她沒有忘記當(dāng)初的心愿——不但自己要實現(xiàn)富裕,更要讓眾多的貧困姐妹們共同走上致富之路。她不僅按時將3000元幫扶款歸還計生協(xié)會,還吸收了5名計生困難戶來作坊工作,為掙錢無門的計生貧困戶提供了一份固定的收入,幫助這些困難戶擺脫貧困。這么多年來,她十分熱衷公益事業(yè),捐款捐助、扶貧幫困。
“幸福工程”不僅給讓彭秀珍走出貧困,更是為天下的貧困母親架起了從貧困走向富裕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