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泰縣巖溪鎮上蔡村二女戶蔡玉梅,1989年8月,第二個女兒出生后,就主動落實了節育措施。全家六口人,上有年邁的父母需要贍養,下有兩個女兒需要培養。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僅靠蔡玉梅在家務農和丈夫蔡聯服外出打小工、做點小買賣維持生計,經濟拮據,日子過得艱辛又苦澀,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
蔡玉梅是一個為人憨厚、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1998-2000年,她被人雇工在本村種植、管理蔬菜,每年務工收入2000多元,不僅從中學到一些蔬菜種植、管理技術,還得到種菜也能賺大錢的啟發。她想,何不靠自己的雙手闖出一條致富路。2001年,在丈夫的支持下,她把家里2畝水田改種蔬菜,凈賺4000多元。初償種菜賺錢的甜頭后,蔡玉梅的信心更足,干勁更大,2002年,蔡玉梅夫婦專業種植蔬菜,面積也一下子擴大到15畝。正當面臨資金困難的時候,鎮、村把她列為救助對象,從幸福工程項目款給予資助2700元。她利用這些錢購買瓜菜種苗和肥料、農藥,并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瓜菜種植品種。由于資金到位,管理認真,加上品種適銷對路,當年瓜菜收入36600元,扣除成本后純收入16600元,獲得較好經濟效益,初步改變了家庭經濟面貌。
為了扶助蔡玉梅繼續發展,此后,鎮、村又二次從幸福工程項目款給予資助12000元,蔡玉梅家的瓜菜種植面積從15畝擴大到35畝,成為當地的種菜大戶。蔬菜上市時,自家忙不過來,雇請鄰居姐妹幫忙,每年支付工資5—7萬元。在與菜販打交道中,蔡玉梅也學會了一些經營辦法,她同丈夫商量,與其把瓜菜賣給菜販,不如把瓜菜運到城里蔬菜市場直接批發,既減少中間環節,又提高經濟效益。丈夫贊同她的想法,夫妻具體分工,她負責管理、采收瓜菜,丈夫親自跑市場、搞銷售,把瓜菜運往福州、泉州、同安等地批發銷售,每年純收入都在5—6萬元,成為當地種菜脫貧致富的典型。2005年11月,蔡玉梅被幸福工程全國組委會授予“幸福母親獎”。
如何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賺更多的錢,一直是蔡玉梅夫婦思索的問題。2007年9月,鎮政府領導與蔡玉梅夫婦座談,建議他們先帶個頭,在冬季搞大棚溫室種植反季節蔬菜示范,既可增加冬、春季蔬菜品種、調節市場需求,又可提高經濟效益。領導的一席話,使蔡玉梅夫婦得到很大啟發。說干就干,缺技術沒經驗,蔡聯服親自到平和縣山格鎮學習搭棚技術和反季節蔬菜種植、管理經驗。回來后立即動手建造六個大棚,試種6畝反季節瓜菜。2008年春,這6畝反季節的瓜菜收入4萬多元,經濟效益比非反季節蔬菜提高一倍多,大大增強了蔡玉梅夫婦發展大棚瓜菜種植的信心和決心。
2008年冬,蔡玉梅夫婦商量,決定發展大棚瓜菜60畝,并配套滴灌新技術,總投資30萬元。在蔡玉梅的帶動下,有20戶群眾(其中計生戶16戶)也跟著發展大棚蔬菜140多畝。今年2月,蔡玉梅種植的黃瓜、小胡瓜開始采收,比常年種植的提前2個多月上市,贏得市場商機。她雇請24名本地姐妹(月工資1200元)幫助采摘、挑運、分級、裝箱、發運,田間地頭呈現一派豐收的繁忙景象。據蔡玉梅的丈夫蔡聯服介紹,現在,他家每天采摘的的瓜菜有8000—9000斤,每斤平均價格在1.3元左右。這樣,每天銷售收入1萬多元,扣去工資和運費外,純收入9000多元。
“小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蔡玉梅這樣說也這樣做,她一直銘記幸福工程對她“雪中送炭”的恩情,總想回報社會。因此她不僅帶動農民種植反季節特色蔬菜,引領一批農戶走上種菜致富之路,還聯絡9戶種植大戶成立了長泰縣聯興果蔬專業合作社,把勞力、資本和農業生產資源等生產要素整合起來,實行統一農資供應,統一品種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營銷的經營模式。年初至今,合作社已發運黃瓜等無公害大棚瓜菜35萬斤,收入40多萬元,大大提升整體效益。合作社的社員無不感慨地說:是玉梅帶領我們種菜致富,共奔小康路。
(長泰縣幸福工程項目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