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青山為證,綠水為憑。30年來,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默默耕耘,在人口、健康與家庭發展領域,為貧困或困境家庭做了大量好事、善事,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人口福利基金會籌集的款物讓1940萬人受益。30年來,基金會秉持“增進人口福利,促進家庭幸福”宗旨,用愛滋潤著困難群眾。
回首往事,歷歷在目。30年前的中國,一些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陷入較為貧困的狀況,而國家又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在鄧穎超同志倡導下,1987年6月10日,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在京成立。
幸福工程
“紅包”溫暖貧困母親
上世紀90年代,中國8000萬貧困人口中,有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貧困母親,她們中不少人生活在極度的貧困狀態,口糧不足,缺乏收入來源,更享受不到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等基本社會福利。她們大多生存在石山區、深山區、荒漠區、黃土高原區和庫區、灘區,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落后,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她們當中80%以上是文盲,50%患有各種婦科疾病。
為了幫助貧困地區實行計劃生育的貧困母親及家庭改變生活現狀,過上幸福生活,1995年,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中國人口報共同發起“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
“幸福工程”一開始,就確定了符合中國基層實際的救助模式: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幸福工程”也首次將“小額信貸”的概念引入我國。

與“幸福工程”結緣之前,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赤溪鎮由知村的傅巧斌,只是一個終日為溫飽焦慮的農村婦女。偏僻的山村里,幾畝薄田勉強填飽一家人的肚子。雖然只有兩個女兒,但傅巧斌覺得再生養下去,日子實在沒法過。于是,她在村里第一個選擇長效節育措施,卻還遭人恥笑。
正當她感到茫然的時候,“幸福工程”的基層干部向她走來。從最初的5000元到后期的2萬元,她先從養鴨開始,后來發展成當地養牛大戶,如今又開辦起特色農家樂餐廳。她的兩個女兒也已經大學畢業,成家立業。她也從當初見了陌生人說話都緊張的普通農婦,成長為村委會主任。

通過多年實踐,“幸福工程”已積累出科學扶貧、精準扶貧的成功經驗。截至2016年底,“幸福工程”在全國29個?。▍^、市)建立項目點736個,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救助貧困母親33萬人,惠及人口138萬人。
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之一,30年來,“以人為本、以愛育愛”的人文精神一直貫穿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工作之中,落實到具體項目就是持續5年多的“創建幸福家庭”活動。
2010年,時任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會長王忠禹曾提出,創建幸福家庭,要著力幫扶致富、健康、優生這三大問題。2017年,新一屆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會長李金華提出,增強“合力、內控和透明度”,用一套內控機制,力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成為高效、高透明度的基金會。
文明是幸福家庭的道德追求。在內蒙古自治區,醫療專家團隊走進草原深處的蒙古包,為當地民眾帶來了便捷的基層衛生服務,同時有效地支持蒙醫、蒙藥發展,讓深處邊疆草原的家庭感受到濃濃的關愛和幸福。
脫貧致富是幸福家庭的重要保障。全國各地以創建幸福家庭活動為依托,落實幫扶政策措施。在貴州,計劃生育協會和人口福利基金會創新基金運作模式,在88個縣的5200多個村建生育關懷基金,通過“公司+合作社+計生戶”的模式,為貴州的1.8萬戶家庭創收5800多萬元。6年來,幸福工程致富發展項目累計向25個省投入資金6721.5萬元,幫助近7000位貧困母親。
奉獻是幸福家庭的價值體現。全國各地以創建活動為引領,加大志愿公益實踐,傳遞分享“幸福”。在安徽,建立了200多家“城市生活e站”、140多家“農村生活e站”,開展了例如“暖心女兒志愿服務”,為失獨家庭、空巢老人提供生活幫扶、精神慰藉等六大類,61個服務城鄉家庭的子項目。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30年來,隨著一個個以真心換真心,以愛育愛的幫扶項目走進社區,走進大山,走進草原,越來越多的孩子和老人們擺脫疾病和貧困的困擾,開啟健康的新生活。幸福就這樣隨著“幸福工程”走進每個家庭,讓微笑綻放在每個人臉上,讓真情在每個人心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