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過去,她們被稱為“貧困母親”;如今,她們已是“致富能手”。從當初連飯都吃不上,到如今年收入十多萬元甚至更多,她們有著怎樣的致富經?
“當時就想,再難也要闖一闖”
采訪中,讓記者感觸最深的莫過于她們不安于現狀,敢于冒險一搏的決心,而這也成為當初她們被“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選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曾經,她們生活拮據、一貧如洗,沒積蓄、沒家產,再加上全家老小需要照顧,因此解決溫飽就是全家的大計。“我并不害怕漆黑的山路,就害怕一家老小吃不飽、穿不暖,更怕娃沒學上。”馬進花回憶道。
為了養活一家老小,趙淑梅販過蔬菜,楊翠蘭篩過沙子……男人能干的活兒,她們照樣能干好,但生活依然清貧。每每談起苦難的過去,馬進花常常濕潤眼眶。經歷喪父之痛的她曾收過頭發、繡過鞋墊、縫過枕頭。為了給娃湊齊學費,她剪掉了長長的麻花辮。為了多賺些錢,她常常獨自行走在深夜漆黑的山間……
讓全家擺脫貧窮過上好日子,成為她們前行的動力。而楊翠蘭說,她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掙錢,還因為她對大兒子的愧疚。她說是自己的粗心,讓磨面機奪去了大兒子的右手,從此落下了殘疾。
如今,在“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的資助下,她們早已成為當地的“致富能手”。高興梅這位枸杞加工廠老板娘,年收入可達三四十萬元。雷玉蓮創辦的玉米專業合作社,每年流轉資金達800萬元。馬進花一家也搬進了新家,過上了好日子。
4月中旬的寧夏靈武,室外氣溫只有15攝氏度左右,大部分棗樹尚未發芽。然而,在趙淑梅的溫棚中,棗樹已是枝繁葉茂,棗花盛放。“蓋這兩個大棚總共花了20多萬元,當時我的確感到有風險,但自己越干膽子就越大。當時就想,再難也要闖一闖。”她說,當初這一搏的確值得,當年溫棚大棗就讓她大賺了一把。由于大棚棗比棚外棗提前兩個月上市,因此賣出過120元1斤的高價,比棚外棗的價格足足貴了好幾倍。
“幫鄉親都富裕了我才算成功”
在“幸福工程”的資助下,脫貧致富的她們成了“幸福母親”。在感受著創業帶來的生活巨變時,她們也想帶動鄉親共同致富。傳授種植技術、替鄉親找銷路、吸納鄉親務工……在她們的帶動下,鄉親們也感受到了創業的甜頭。
靠大棚蔬菜致富的楊翠蘭是鄉親心目中的種菜能手。楊翠蘭告訴記者,農民要想致富就得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多年來她摸索出一些技巧,能迅速排查蔬菜病癥。為幫助鄉親致富,她不僅幫忙查找病蟲害,聯系蔬菜銷售商,還給他們提供資金支持。她說:“不怕借出去的錢血本無歸,因為在我眼里,但凡菜籽種下地就能掙錢。”在她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搭起了溫室大棚,專門從事高效日光溫室種植。
雷玉蓮則是種田大戶,她和丈夫承包著400畝農田。她給合作社制定了一個特殊的辦社宗旨:帶領婦女共同致富奔小康。他們歡迎那些不能外出的中老年人和帶孩子的婦女到合作社務工掙錢。
在雷玉蓮的帶動下,鄉親們富裕了,他們蓋了房、買了樓,而她和家人仍租住著村委會的老房子。“我的合作社特別好,就是效益還不行。”由于市場價格波動大,雷玉蓮經常賠錢,現在她還欠著銀行貸款。“我必須還清所有貸款,并且幫助周邊的人全部富起來,這樣才算成功。”雷玉蓮說,如果小兒子大學畢業后能回家務農未嘗不是件好事,“我歡迎他回到農村來,繼續把我們的合作社辦下去。”
對于未來,“幸福母親”們說出了自己樸素而不平凡的心愿。趙淑梅想打造靈武長棗產業鏈,楊翠蘭想試種更多蔬果品種,高興梅盼枸杞芽茶走向世界,馬進花想為兒女發揮余熱,雷玉蓮則立志帶領鄉親全部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