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使二女戶微笑了
“多虧了‘幸福工程’的資助,我家的養豬場才有今天的規模。”近日,筆者來到大田縣廣平鎮銘溪村出名的養豬大戶張美蓮家,正忙著為自家豬舍消毒的女主人笑容滿面地說。看到有幾間豬圈是空的,張美蓮告訴我們幾天前剛賣了一批生豬,其中一頭重500多斤呢!
早就聽說張美蓮是養豬能手,夫婦倆從養四頭母豬、靠賣豬崽獲利起家,發展到擁有25間豬圈、在欄100余頭生豬的規模只花了短短6年時間,去年更是把豬崽販賣市場拓展到閩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今年34歲的張美蓮已不再是那個曾經因為二女結扎和家境貧困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的貧困母親。談及創業經歷,張美蓮、鄭昌燒夫婦都說是“幸福工程”的兩次資助幫他們渡過難關,才有現在的發展規模。
為了擺脫貧困的家境,1997年張美蓮夫妻倆一同到三明一家個體養豬場打工。她們起早貪黑,任勞任怨,深得老板的賞識,干活的同時他們也用心學會了養豬技術和管理方法。打工終究不是長久之計,2000年8月,在張美蓮的建議下,夫妻倆回到家鄉開辦了小型養豬場,開始了經營養豬專業的生涯。因為資金不足,他們剛開始只飼養了4頭母豬,靠出售豬崽獲利。雖然后來引進新品種杜洛克和二元豬,也飼養母豬、公豬、菜豬,豬的數量多了一些,可由于缺乏資金,他們的養豬規模一直得不到擴展,每年也賺不到5000元。2004年春,大田縣啟動了“幸福工程”項目,廣平鎮計生協會得知張美蓮因養豬缺乏資金時,主動及時為她申請幸福工程項目資助款2000元,這給張美蓮的養豬場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當年收入超過了1萬元。第二年,廣平鎮計生協會再次幫助她向縣項目辦申請資助款5000元,她的養豬場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豬圈由原來不到10間擴展到25間,同時在欄的生豬最多時達到130多頭,2005年純收入2萬多元。為幫助該戶繼續發家致富,2008年1月,鎮計生協會又為她申請幸福工程資金5000元,為她擴大發展規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靠養豬致富的貧困母親張美蓮,不忘回報社會,毫無保留地把養豬技術傳授給鄰里鄉親,她的丈夫鄭昌燒還成為村里有名的獸醫員,經常指導有養豬的鄉親如何防疫。
如今,張美蓮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昔日的貧困母親成為受鄉親們尊重的致富能手。
福建省大田縣計生協會 張生莫
2008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