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一個農婦的幸福指數
——記湖北英山縣百丈河村田寶芳
人們還記得:3年前的8月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婦聯主席沈躍躍,來到湖北省英山縣百丈河村調研婦女就業創業時,在其“田桂花刺繡廠”,不經意地向一個正在做工的女子問道:“你說說看,你的幸福指數有哪些?”并不怯生的胖女子脫口而出:“公婆疼、老公愛、孩子聽話、自己有事做。”
這樸素的幸福感,感動了在場的各級領導,委員長把這女子的話,字字句句記到了心里。她在向國家主要領導人匯報調研成果時、在全國婦聯的大會上,竟把這個山里女子的原話一說再說、一傳再傳。
這女子叫田寶芳,今年44歲。1997年她懷著青春的美好夢想,嫁到了大別山深處的百丈河村。丈夫朱勝利,是個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當時,全村看不到一座樓房。夫家弟兄姐妹一大窩子,只有兩間土坯房。小學畢業后,就一直在外打工的她,沒有聽說這里流傳的一句俗語:“有女莫嫁百丈河,寡漢大苕山樣多。”要不然,她說什么也不會嫁到朱家的。家里沒法呆,她只有隨丈夫在城關租個棚子做點小生意。隨著女兒出世,開銷大起來,生意又不景氣,丈夫動不動就發酒瘋,打她罵她,嫌她長得丑。她無可奈何只有鬧離婚,而丈夫又死活不答應。最后只得勞燕雙飛,天南海北地作了打工仔。一年又一年過去了,除去房租和日常開支,家里沒有一分存款,欠下的外債總也還不上,多年的艱辛和愁惱,讓田寶芳心灰意冷,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追求。
就在田寶芳一籌莫展,為生計發愁時,2008年她跟眾多姐妹迎來了貧困母親的春天,國家“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落戶該村了。她聽說這個消息,高興得一夜沒睡,第二天,就主動登門把家里的困難和迫切致富的愿望告訴了村支書王金初,并遞交了“幸福工程”項目資助款申請書。王金初這個禪精竭智帶領村民改變落后面貌的好支書,同時也是兼任計生協會會長的人,二話沒說將田寶芳首選為救助對象。久旱逢甘霖,田寶芳用當初10000元的救助款購買了兩頭母豬,又承包了2畝綠茶。一年下來,除去投資近賺3萬多元。隨后,她在黨支部和計生協的支持下,又貸款15萬元,加上“幸福工程”救助款掙到的第一桶金,入股組建了“田桂花刺繡廠”。田桂花是一位70多歲的民間藝人,也是她本家長輩。田寶芳利用老人高超的刺繡技藝,開始吸納村里16名有此手藝的中老年婦女進廠做工,她們共同開發了刺繡鞋墊、披肩、被面、婚服等。這些年來,憑借縣域經濟“旅游活縣”的戰略,她們傳統的刺繡產品十分暢銷,低成本的效益格外看好。2009年,村支書、協會會長王金初,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竟而把她們的繡花鞋墊帶進了人民大會堂,送到了時任總理溫家寶的手上。田寶芳和廠里的女工們激動萬分,感到了勞動的價值、尊嚴,更感到就業創業的機會來了。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2010年田寶芳在村兩委和計生協會的帶領、支持下,將刺繡廠擴建為“展興鞋廠”,廠房由原來的作坊式變成了占地面積10多畝、四條生產線的現代化制鞋、刺繡企業,田寶芳成為股東和主管,帶領300多個本村和外來女工,以山村農婦勤勞、執著的本色,開拓進取闖市場,每年產值600多萬元,創利潤200多萬元,固定工年純收3萬元。苦盡甘來的田寶芳,以公益事業為榮為樂,從不計較 個人得失,雖然是股東加主管,但她對自己也是堅持按勞計酬、多勞多得的原則,一年下來6萬元左右。
“家和萬事興”。如今,田寶芳家有6口人生活,公婆都是70多歲的老人,但都健旺,幫田寶芳燒火料灶、養雞、養豬、種茶,靠兩老家庭收入也有3萬多元;丈夫在村兩委的幫助、關照下,從2008起負責村里百廢待興的新農村大建設,他組建一個工程隊全力以赴村里新居、路橋、水電、沼氣廠房等各種基本設施建設,奮斗到2010年,曾是全縣最窮最落后的百丈河村,變成了:住房是洋樓,走路有汽車,天熱綠蔭遮,天雨不打傘的嶄新集鎮,被國家、省、市樹為“生態文明示范村”。小田的家庭生活也隨著全村的巨變一同發展、進步。新村建設基本完成后,丈夫又領著他的工程隊在外承包工程,年收入都在20多萬元。兩個孩子,大女兒今年考上了大學,小兒子也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縣里的實驗中學。眼下,她家擁有別墅式的三聯兩層樓房一座、高檔小汽車一臺、工程車數臺。
在田寶芳的周圍,更有許多像她一樣的婦女,從困苦到富裕,從不幸到幸福。“幸福工程”在百丈河這片大山里開滿了幸福的花朵。田寶芳作為她們的一個縮影,2015年被中國計生協授予“幸福母親”的稱號。
作者:鄭烈煌 劉海桃
通聯: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計劃生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