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 安徽省計將幸福工程積極融入到扶貧開發中心工作中,整合社會資源,廣泛開展了“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活動,全省累計投入資金400多萬元,滾動救助貧困母親16700名,惠及7萬余人。目前,幸福工程已成為安徽省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相結合的重要形式。
為幫助貧困母親改變貧困面貌,呼喚社會力量救助她們,讓更多的人們了解、關心和支持幸福工程,使廣大貧困母親享受幸福工程活動成果,安徽省組委會在網站上開辟了《幸福工程》欄目,連續推出幸福工程系列報道,向社會廣泛宣傳貧困母親的生存狀況和脫貧致富的典型,宣傳幸福工程的重要意義和活動成果,不斷擴大社會覆蓋面和影響力,為幸福工程的開展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也引起了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新華網、人民網、中新網、中國人口網、中安在線等主流媒體多次對全省幸福工程活動情況進行了報道,大大提高了幸福工程的社會知名度,一些企業慷慨解囊,向貧困母親獻愛心。馬鋼集團(股份)公司募集3萬元,在涇縣救助100個貧困母親家庭;淮北礦業集團、皖北煤電公司、中煤三建公司等大型企業籌資10多萬元,對本系統的貧困母親家庭進行了慰問。上海市幸福工程組委會向安徽省貧困母親捐助20萬元,在當涂、石臺兩縣建立了幸福工程項目點,100多名貧困母親通過參加項目生產,改變了貧困面貌。
各市、縣(區)計生協和幸福工程項目縣(區)辦公室從提高貧困母親健康水平入手,組織有醫學專長的理事、專家深入鄉、村開展生殖健康和預防艾滋病知識講座。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計生協以“關愛貧困母親身體健康、提高計生服務水平”為主題,開展為期半月的免費健康查體活動,6000余名貧困母親和已婚育齡婦女受益。僅2006年以來,全省各級計生協舉辦各類健康知識講座2600多場次,設立宣傳、咨詢服務臺3000多個,接受服務的貧困母親近10萬人次。
為幫助貧困母親提升脫貧致富能力,各市、縣(區)計生協和幸福工程項目縣(區)辦公室,積極協調農委、科委、婦聯、共青團、科協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等部門,組織計生貧困母親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活動,通過能人帶、富人幫,不斷創新幫扶形式,較好地發揮了先富裕起來的骨干會員示范帶動作用,擴大了幫扶成果。祁門縣計生協積極協調縣科技局、縣茶科所,向貧困母親傳授茶葉的種植、制作、加工技術。休寧縣萬安鎮計生協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組織計生貧困母親學習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種植技術。銅官山區各街道計生協組織開展了烹調、計算機等技術培訓,并優先為貧困母親提供就業崗位。
各級計生協把幸福工程積極融入到全省開展的“協會服務行動拓展年活動”和“生育關懷我盡力”活動中,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在全省深入開展幫扶萬名貧困母親活動,把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發放救助資金216萬元。去年4月,安徽省委宣傳部等20個部門聯合制定的《安徽省“生育關懷我盡力”活動實施意見》,提出從多方面向貧困母親提供緊急救助、經濟幫扶、志愿者服務、親情牽手、精神慰籍等服務,積極為貧困母親排憂解難,使她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關愛。這項活動一經推出,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省直97個部門為53個縣(區)的貧困母親捐款100多萬元。合肥、銅陵、六安、蚌埠等市計生協,也先后舉行了啟動儀式,動員市直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向貧困母親奉獻愛心。
各級計生協還根據當地資源、技術、市場等實際情況,積極指導貧困母親家庭建立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好的種植、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生產項目,幫助她們擺脫貧困。潛山縣在最貧困的大山區鄉鎮啟動了兩輪“救助貧困母親行動”,以小額貸款的形式,扶持貧困母親因地制宜改造低產茶園,發展茶葉經濟。全縣新一輪救助的330名貧困母親中,到2007年底已脫貧322戶。當涂縣在上海市計生協、上海市幸福工程組委會提供1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下,采取定人負責、定點幫扶、定向投入資金開展救助工作,以有一定實力和市場影響的安康菌業有限公司為龍頭,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之路,建立了幸福工程培訓基地,幫助貧困母親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金鑰匙,356名貧困母親通過參加項目生產,脫了貧,致了富。馬鞍山市花山區以“義賣明信片”5000元作為幸福工程啟動資金,向區政府爭取2萬元配套資金,用于貧困母親發展葡萄種植,通過兩輪扶持,參與項目生產的9名貧困母親不僅學到了葡萄種植技術,而且還獲得了3萬多元的種植收入,擺脫了貧困面貌。
安徽省實施幸福工程項目以來,不僅解決了貧困母親家庭貧困問題,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參加項目生產的貧困母親精神面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代新型農民,為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