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大紅喜慶的燈籠高高掛起,省計生協會會長黃賢模手書的“安居樂業”牌匾擺放正堂,鞭炮聲和歡聲笑語不時響起……2013年1月27日,寧化縣安樂鄉丁坑口村,獨男戶葉超英喜遷新居,圓了致富夢。從2003年自江西吉安嫁給一窮二白的方上春,葉超英主動落實計生政策,在“幸福工程”幫助和計生部門的扶持下,兩口子一心一意搞生產,謀發展,十年圓了致富夢、新房夢。
計生干部指點致富門路
300多個平方米的歐式洋樓,典雅富麗的內外裝修,對開門的大冰箱,40多寸的平板彩電,太陽能熱水器……這就是葉超英的新居,總共花了50多萬元。“10年前,我家兩間破土房子,雨天會漏雨,有好多年都不好意思叫娘家人過來看我,因為實在是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葉超英說。
2003年,葉超英不顧家人的反對,和淳樸善良的方上春好上了。當時方上春家住的是80年代蓋的土木結構的房子,母親心臟病常年服藥,家里唯一的家電是黑白電視機。“當初談對象時,我不敢讓家里人過來看,看了肯定不同意這門婚事。2004年結婚8年了,娘家人一直都不愿意來。”葉超英說。
婚后生了一個男孩,兩人毅然領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家里窮,孩子生那么多,沒用。不如只生一個,一心一意賺錢更重要。”葉超英說,當時兩個人的想法就是,生得多不如培養得好,把家庭搞上去,孩子教育好,比什么都強。
小兩口思量著出去打工。他們輾轉泉州廈門等地,可是沒有合適的技術,兩夫妻的工資并不高,攢不了幾個錢。2008年,葉超英夫婦回老家過年。“掙的錢不多,又掛念孩子,想回來家里干,可又一時找不到賺錢的門路。”
安樂鄉的計生辦、計生協會和村干部利用春節走訪在外的貧困戶,了解情況后,建議他們開豆腐皮加工廠。“我們對這個市場很熟悉,銷量好。方上春有一定的技術,葉超英又勤勞持家,肯定成。作為獨男戶,他是我們計生扶持對象,我們也盡量幫他。”安樂鄉計生協會會長介紹。就這樣,葉超英開起了豆腐皮加工廠。
勤勞加幫扶澆開致富花
開加工廠第一個難題,是資金。“總共要8萬塊錢,我們找遍了親戚朋友,借的錢還是不夠。”葉超英說。這個時候,鄉計生協會和村里干部主動找上門來,詢問困難,隨后幫忙申請了幸福工程款15000元,解了燃眉之急。
豆腐皮做出來了,但產品質量并不好,有股焦味。葉超英兩夫妻想盡辦法,就是解決不了,很泄氣。“當時有點不想干了,怎么我們夫妻做點事情那么難呢。”葉超英回憶說。又是計生干部在走訪時了解了情況,安慰他們,并請來了外鄉師傅,解決了難題。
生產豆腐皮,是辛苦的。早上3、4點就要起床,生火,下豆子熬漿,起皮,晾曬。“忙得沒有空洗衣服,但是我們干勁很大,這個廠弄起來不容易,要做出點樣子來。”葉超英說。
加工廠用水量大,村里貼錢并協調各方,新裝一條600多米的水管到戶,用水不愁還不花錢。
技術上沒問題,用水沒問題,銷量又愁上了。兩夫妻跑城關,跑圩場,但小打小鬧不是辦法。關鍵時候,村協會會長無意中認識了一位豆腐皮經銷大戶,兩下一談,雙方就定下了批發協議。
為了更好利用豆渣,在縣鄉計生協會的支持下,通過幸福工程款,又建了一個養豬場。同時,協調申請專項補助資金1萬多元建了個沼氣池。這下,豆子做成豆腐皮,豆渣用來養豬,豬糞排入沼氣池,沼氣用于生產生活,形成了一條龍。
現在,葉超英的加工廠每天要用掉75公斤的豆子做原料,產出50公斤的豆腐皮。一年正常生產的日期在300天以上,批發價10元左右,年銷售額在30萬元。此外,養豬場一年出欄量140多頭,也有一筆不小的收入。
富了小家,幫扶大家
回憶艱難的創業路程,葉超英感慨萬分:我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大家幫助。計生協會為我雪中送炭,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送上了資金幫助,村委為我辦豆腐皮廠、為我減免了地基審批費、電表初裝費、建房木材審批等費用,、為協調我蓋房的地基,村協會會長等干部說破了嘴、跑酸了腿。
“我十年走來,是大家的幫扶圓了我的致富夢,我應該盡我所能,幫助鄉親。”葉超英說。夫妻倆把所學豆類和養豬技術無償交授給周邊村民。貧困戶方崇生性格內向,不會與別人打交道,加上一沒技術二沒資金,日子過得十分艱難。葉超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動教他養豬技術,借給他2萬元啟動資金,在她的精心指導和幫助下,方崇生脫貧致富,蓋起了三層樓房。
小作訪從開始到現在每天都產20來公斤的豆腐皮,通過銷售豆腐皮及養豬年收入達8-9萬元。“是葉超英夫婦帶我走上致富路的,我一家人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每次說起自己的事,方崇生總是充滿感激。
除了方崇生,葉超英夫婦還帶動周邊的農戶,一起加工豆腐皮。其中有三戶發展得很好,年銷售都超過10萬元,摘了貧困的帽子。
由于符合條件,起了很好的典型帶動作用。今年,幸福工程又助她一筆資金,用于擴大養豬場和豆腐皮廠。“我會做得越來越好,也會更加的去幫助別人。”葉超英說。
(俞祥波 巫紅霞 江長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