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我叫劉培媚,今年42歲,是永安市西洋鎮福莊村的獨女戶。我現在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老人健康,女兒乖巧,村民們都很羨慕我。
而在幾年前,我們一家在經濟上還是窮困潦倒,如今有車有房,還有自己的食用菌和百香果種植基地,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還得從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說起。1995年,我嫁給了高中同學徐秋生,兩年后,女兒出生了,一家三代五口人擠在位于305省道旁的土坯房里,種植幾分薄地,生活困苦。居住的房子還由于省道改建,路面高于房屋地面1米多,遇下雨時,后山的水、公路內側水溝的水全都涌進房屋內,由于經常性的浸泡,墻體多處裂痕,給居住造成很大的隱患。面對贍養老人、女兒上學、房屋重建等多重經濟壓力,我決定在離家20多公里外的村子里承包50畝的柑桔,由于柑桔樹到了一定的生長年限又加上柑桔黃龍病的影響,即便我夫妻倆日出而做日落而歇,辛苦了一年又一年,到頭來也只能勉強維持溫飽水平。
種植柑桔失敗后,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我不得不再找出路,經多方了解市場后,我認為隨著人們對菌類食品認識的提高,城市食用菌消費量將猛增。項目找好了,可是起步資金卻成了問題,幾年的柑桔種植并沒有積攢下多少錢,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給我帶來了福音,鎮計生協會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后,上報了市計生協會,市協會經過審核認為我的條件符合幸福工程救助對象的要求,在材料齊全的情況下,僅一天時間就將1萬元幸福工程救助款送到了我的手上,解決了啟動資金的問題。
然而技術知識的缺乏使我在起步階段遇到不小的困難。而我一刻也不敢閑著,從菌種制作到田間栽培管理,邊種邊學。市、鎮計生協會的同志非常關心,支持我,不僅為我找來相關的資料,還積極為我聯系市農業局、鎮農業服務中心的同志來對我進行技術指導。在專家的指導幫助下,食用菌基地不斷發展,經過兩年的摸索,我的技術漸漸地成熟了,種植的五萬袋香菇,年產值可達25萬元。
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看到村子里的一些姐妹還處在貧困生活中,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她們,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使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聯合其他的貧困母親一起辦合作社,使她們少走彎路快見成效,早日脫貧致富。于是在2010年5月由我牽頭成立了由五戶計生戶組成的永安市興和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使用土地面積10畝,菇棚2座,冷庫1座,種植香菇10萬袋,年產值60余萬,純利潤29萬。
我想擴大生產規模,將食用菌基地做大做強,但是苦于沒有資金,而在這時,市計生協會主動找上門了解情況,在市協會的支持下,為合作社內3名符合條件的貧困母親發放救助款7萬元。有了這筆資金我擴大了規模添置了設備,購置了半自動裝袋機、半自動封口機等設備,用它們來代替手工操作,大大節約勞動力,減少了投入,提升了產品的利潤空間。
收入增加了,經濟寬松了,我尋思著再找其他項目投資。人們常說:農民最豐富的資源是土地,于是我將致富的目光投向百香果,在村子里租用了5畝向陽的農田種起了百香果,由于百香果抗寒性能差,不能越冬,只能年年種,為了能在短時間內收成最大,我利用原有的種果經驗,邊實踐、邊摸索、邊總結,通過合理密植、適時、適量施肥,科學剪枝,并且在百香果園內放養蜜蜂,促進傳花授粉,提高座果率,實現增產增收,每畝百香果收入8000余元,每年能增加4萬元收入。事業發展了,生活質量改善了,我時常回想起創業的艱辛,回想起遇到難題時,各級計生協會和鄰里鄉親的關心與幫助,幸福感油然而生。由于我的成功種植,鄉親們常向我請教種植管理中的技術問題,我做到有求必應,親臨果場盡我所學和積累的實踐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們,現在得到我聯系幫助的計生共有十幾戶。是幸福工程救助金幫助我度過了難關,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還要把這個幸福的接力棒傳下去,讓所有生活在貧困中的姐妹們早日脫貧奔小康!
福建省永安市西洋鎮福莊村劉培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