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記大連市莊河區受助母親劉桂霞
她,曾家貧如洗,如今卻成了眾多下崗姐妹的致富好榜樣;她,本是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卻以辛勤的汗水和驚人的毅力開拓出自己人生的一片新天地。她就是莊河市城關街道廣大社區婦女致富帶頭人劉桂霞。
1999年,劉桂霞30歲,這年7月,讓她刻骨銘心,夫妻雙雙從大連紡織印染廠下崗,家中一下子斷了所有的經濟來源。“那時候,我們夫妻倆經常半夜醒來在一起抱頭痛哭。” 劉桂霞回憶說。下崗后的一段時間里,劉桂霞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為別人照看過小孩,在飯店里洗過碗,但這些臨時工作不僅報酬低,而且還總不能按時領到工資。那時候的劉桂霞跌入了家庭生活、精神世界的谷底,看不到希望。正在這時,幸福工程給她帶來了福音。2003年初,莊河市城關街道計生協了解到她家的情況后,鼓勵她振作精神,早日脫貧致富,并安排她到計生協建立的幸福工程項目點——彩繪編織基地學習紡織日本和服絲帶技術。從此,劉桂霞便開始了她紡織機上的五彩人生。
充滿慧心、心靈手巧的劉桂霞一接觸這個工作,便感覺到無限的樂趣。其他人要學一個月才能會的紡織技術,而劉桂霞只需要一星期的時間便干的有模有樣,學徒期間劉桂霞常常博得師傅的贊賞和同伴們的艷羨。紡織絲帶不是體力活,考驗的確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韌勁。為了盡快掌握必需的技能,劉桂霞忍痛將兩歲的女兒送給母親帶,自己一個人悶在屋子里學紡織,常常一呆就是一天,或是大半夜,顧不上做飯,忘了饑餓;夏天屋子里熱,一天下來,身上經常會悶出許多痱子;冬天家里沒有暖氣,雙手凍得紅腫,劉桂霞一直咬牙堅持著。一個月下來雖然只有200元錢,但對劉桂霞來說,卻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情。隨著技術的提高,劉桂霞干得越來越好,大批量的訂單找到了她,她的工資越來越高,家里的小日子也如芝麻開花般節節高起來。
2005年劉桂霞憑借高超的技藝當上了彩繪編織基地的師傅,面對和她一樣遭遇過下崗之痛的姐妹們,劉桂霞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技術手把手交給她們。每天早晨劉桂霞7點便來到基地,耐心細致的教她的姐妹們,什么時候天黑什么時候就是她下班時間。做給姐妹們看,帶著姐妹們干,多少年來劉桂霞教過的婦女姐妹多達200多人,使這些下崗待業的婦女重新找到生活坐標,充滿自信的生活下去。除了負責傳授姐妹們學習紡織技術外,劉桂霞為了能讓姐妹們有更多的加工任務,增加收入,主動到瓦房店市紡織工廠聯系業務。剛開始合作的時候,劉桂霞親自坐車到瓦房店市紡織工廠背回紡織用料,回來后和姐妹們認真加工,及時交貨。瓦房店紡織廠周廠長被她的真心、誠信和為姐妹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便主動用車將紡織原料送過來,雙方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對于生活上有困難的姐妹,劉桂霞總是熱心相助。今年47歲的王萍,患股骨頭壞死多年,一直借助雙拐勉強走路。為了能緩解這個家庭的經濟壓力,劉桂霞每天上門教王萍學習紡織和服絲帶技術,王萍成了一名心靈手巧、技術熟練的技術骨干。看她走路不方便,每次拿回紡織用料后,劉桂霞親自給王萍送去,幾年來無論刮風下雪從不例外。肖平家住徐嶺鎮農村,腿有殘疾,走路不便,劉桂霞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主動幫她送紡織用料,并及時到肖平家取成品。肖平逢人便說:“劉桂霞真是個好心人,我們非親非故,她卻幫助我那么多,比親姐姐還親!”
六年來,在劉桂霞帶領下200余名下崗女工織出絲帶近十萬條,共計收入190余萬元,走出了生活的陰影。
“梅花香自苦寒來”,劉桂霞以她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贏得了屬于她自己的那片晴空。如今的她,已在這片天空里越飛越高、越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