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各位領導、大家好!
我叫張冬云,今年38歲,是來自北京市宣武區大柵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1993年結婚嫁到北京。
1994年我生有一子,起名叫徐偉良,希望他成長為家中的頂梁柱,男子漢。但事與愿違,孩子出生后就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俗稱脆骨病、玻璃人)是個重殘的孩子,不能坐著,更不能站立行走,只能在床上躺著,每天需要家人小心奕奕地幫助挪動身體、擦洗身上、喂飯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每當我看見別人家的孩子一天天長大,歡蹦亂跳的樣子,再看看自己的孩子這樣,總是忍不住心酸流淚。因為我不能出去找工作,全家只能靠我愛人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更不幸的是,不久愛人也失去了工作。
家庭的不幸給生活帶來巨大的壓力,苦惱和絕望時常伴隨著我,但是為了家人和孩子,我把淚水埋藏在心里,咬緊牙關,盡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后來社區居委會計生協知道了我家的情況,就把我家列為社區重點扶助對象,逢年過節都要到我家問寒問暖,送來慰問品和慰問金。按照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規定,又幫助我辦理了生育手續。2000年我在社區計生協大姐大媽們的關心照顧下,在地區醫院醫生的指導下,順利地生下了健康聰明的老二。計生協還幫助我家辦理了享受政府低保待遇,一家四口平均每月能享受到290元的政府低保金,維持基本生活是夠了,但別人家的孩子日常吃的零食我家沒有,夏天的冷飲我們都沒有吃過。別人家的孩子上幼兒園,我家的孩子去不了。當孩子漸漸懂事了,看到鄰居家的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許多知識非常羨慕,但由于家庭困難,作為母親的我只好眼淚往肚子里咽,用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來哄騙孩子。生活的壓力使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好些,也比同齡人顯得蒼老許多。
就在我一家最困難的時候,大柵欄石頭社區巧巧編織坊生殖健康沙龍徹底改變了我和我家庭的面貌,使我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希望。
2003年社區計生協的大姐召集我們開會,并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石頭社區成立了巧巧編織坊彈性就業組織,專門為我們大柵欄地區貧困婦女解決就業問題,并且市、區計生委領導多次到巧巧編織坊實地考察指導工作,區計生協會還為“巧巧編織坊”的貧困母親再就業爭取了2萬元的“幸福工程”無息貸款。聽到這一消息后,我眼前一亮,這種靈活的工作時間正好適合我這樣需要照顧家庭的人,于是有一些編織基礎的我抱著一線希望,跨進了巧巧編織坊的大門。經過社區計生協組織的培訓和社區志愿者老師的耐心指導,我的編織技能大大提高了。不久我就能獨立地從編織坊領回活兒拿回家進行加工。當我第一次領到幾十元的加工費時,心里特別高興,當時眼淚都流了出來,興奮得一夜未眠。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巧巧編織坊又學會了多種編織技術和技巧。加工費收入也從幾十元增加到現在的幾百元,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原來我的孩子身體較差,沒有錢給孩子訂牛奶,可現在收入增加了,每月不僅給兩個孩子每人訂一瓶牛奶,而且還讓老二上了幼兒園,今年還上了小學。
看到這些變化,我心里熱乎乎的,幸福的感覺涌上心頭。我感謝計生協會撥亮了我和家庭生活的明燈,讓我和家人鼓起了生活的勇氣。每年母親節期間我都會積極參加幸福工程募捐活動,在生活費中擠出錢來為更多需要救助的母親獻出自己的一點愛心?,F在我已成為編織坊的一名骨干,時常將自己新琢磨出來的樣式與大家分享,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將來有一天我們編織的產品一定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就是我們巧巧編織坊母親的心愿。
北京電視臺7頻道欄目和《北京娛樂信報》的記者先后多次來到我家,看到了孩子,并對老大進行了采訪,還在北京電視臺和《北京娛樂信報》播出和報道。
許多好心人打來電話,還來到我家看望。協和醫院的施教授看到節目后,特意打來電話,介紹對孩子的病有很好療效的藥品。在施教授的指導下,經過三個月的藥物治療和營養的補充,現在我的老大已經可以坐起來了,可以坐著看書、學習、寫字了。這對孩子和我家來說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們終于看到了一線希望。其實孩子很聰明,算術很好,記憶力很強,能認識很多漢字,能背好多的唐詩,誰見了都喜歡他,每次區、街、社區計生協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來看他的時候,他都會高興地給大家算算數、朗誦唐詩、唱歌。現在孩子可高興了!有人問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說:“到2008年奧運會時,要到賽場去,為運動員們加油、助威。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每年街道計生協會都為我們進行免費婦科體檢,定期組織有關生殖健康知識系列講座,教育子女典型事跡報告會,經常召開座談會,征求我們的意見,了解我們的需求。記得在2004年我被查出患有宮頸糜爛,雖然不算嚴重,但是街道和社區計生協會及時請來社區醫院的大夫為我進行免費治療,經過幾次用藥,我的病就好了。要放在以前有點不舒服,我不會去看病,更沒錢去看病?,F在巧巧編織坊就像是我們的家,大家有什么心事,甚至跟家里人鬧摩擦,有什么解不開的疙瘩,都會在這里得到解決。在我們編織坊里有一對母女,女兒20初頭,是個獨生女,遇事愛鉆牛角尖,經常和媽媽鬧別扭,我們就一起做工作,給她講母親怎么從小辛苦拉扯她,媽媽自己舍不得吃都先給她,告訴她要理解母親的辛苦,母親也需要尊敬和體貼,每次聽了這些語重心長的開導,女兒都會痛哭流涕,過后她也會向母親認錯,每當看到女兒和母親重歸于好時,我們的心也塌實了,因為她也是我們大家的“女兒”。這種感人的故事在我們巧巧編織坊里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不僅學到了技能,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收入,還提高了生活質量,家庭更加和諧了,更重要的是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自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尊嚴,我們這些母親是“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項目的真正獲益者。
我區許多社會單位送來定單,幫助我們巧巧編織坊。大柵欄第一百貨商場把原來賣各種民族包的柜臺換成我們手工編織的包,無償為我們代賣,今年又為我們增加了一個銷售柜臺,使我們非常感動。這種無私的行動為我們打開了銷售渠道,實現了生產銷售、技能培訓、生殖健康服務為一體的再就業模式。雖然我的家庭是不幸的,但我們又是無比幸運和幸福的。
巧巧編織坊成功運作的模式,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來自于計生協會搭建起來的平臺,來自于社區計生協會細致入微的服務,來自于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和幫助。通過參加巧巧編織坊生殖健康沙龍,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基層計生協會組織,我也為成為一名協會會員而感到光榮和自豪。
我家的變化是幸福工程扶助項目的真實寫照。我要把這真實的故事,告訴給別人,用我的力量感染和幫助更多的貧困母親走出家門,靠雙手,編出一條自強路,織出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