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一)
王孝柏,青海省平安縣寺臺鄉人,雙女戶。救助前,全部家當只有兩間舊土屋外帶2000元債務,一年忙到頭,僅夠糊口而已。1996年8月,得到了幸福工程救助資金2000元,買了4頭豬,搞起了生豬育肥。第二年,出欄肥豬20頭,獲利4000元,家里蓋起了五間磚瓦房,開起了小飯館,丈夫也結束外出打工,回到家中幫妻子照看生意、跑采購、販賣生豬。2001年,夫婦倆又瞄上了藥材種植項目,當年就獲利1萬元。
王孝柏富了,但她的內心卻無法平靜下來,當她看到同村、鄰村那些因缺乏資金
而處在困境中的姐妹時,她想幫她們一把。王孝柏夫婦借1000元給王生花,幫她搞起了廢品收購;當得知趙全文因胃穿孔急需手術,又無力支付手術費用時,又將2000元及時送到他手中;為趙有菊買了一臺糕點機,趙有菊邊學邊做,年收入近4000元,……至今,王孝柏夫婦先后資助了16戶貧困母親家庭,援助金額達8000元。2002年,夫婦倆又投資3萬元開辦了地毯廠,吸收了60名貧困姐妹進廠,為掙錢無門的姐妹找到了一份工作。1997年,村里要建村小學, 戶均集資50元,王孝柏無償贊助500元,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她都捐助300元為孩子們搞活動,2002年被評為“優秀校外輔導員”。2001年村委會改選時,王孝柏當選為村委員會主任,丈夫也在2002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二)
嚴桂蘭,甘肅省古浪縣土門鎮人,全家4口人。救助前,全家僅有2畝地,3間土坯房。2000年,在幸福工程資助下,建起了兩座長80米的蔬菜大棚,種植了芹菜、黃瓜、西紅柿、辣椒、豆角等,她和丈夫如同呵護孩子一樣,起早貪黑忙碌在大棚里。第二年生產蔬菜二茬,年產量達18噸,產值3萬元,純收入近2萬元,今日的嚴桂蘭已是當地種植業的行家。她還拿出3000元錢幫助兩位貧困母親發展日光蔬菜大棚。隨著收入的年年增加,家庭生活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新蓋起的大瓦房成了村里的姐妹們談種植經驗、論市場行情、說幸福工程、唱卡拉OK的聚集地。
(三)
徐月文,甘肅省天祝縣華藏寺鎮藏寺村人,全家4口人。救助前,僅靠種地維持生活,加上連年自然災害,莊稼收入甚微,人均口糧不足2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2000年8月,得到幸福工程資助款2000元,又自籌資金5000元,飼養奶牛,日產鮮奶36公斤,月收入600多元,僅此一項,年人均純收入可達2000元。2002年,徐月文家購置了摩托車、洗衣機、彩電,家庭面貌煥然一新。
(四)
今年33歲的韓振花1998年嫁到山東無棣縣水灣鎮陸楊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中,三口之家,女兒可愛,夫妻和睦,只是那日子過得有些拮據,家中有時連買點兒菜的錢都沒有。于是,她和丈夫商量,又到處求親朋鄰里幫助,東挪西借湊錢買了一輛摩托車,夫妻二人做起了賣菜生意。他們不管嚴寒酷暑,起早貪黑趕集串街,實指望在經濟上有個好轉,誰料不順心的事接踵而至:隨著賣蔬菜水果小販的增多,競爭力越來越大,致使銷量減少;蔬菜水果見風折秤,利潤微薄,收入也不穩定。一年下來,吃了苦、受了累不說,一算賬還有600多元的借款沒還上。當時是欲干不情愿,欲罷不忍心。
恰似久旱逢甘霖,2001年10月韓振花得到了幸福工程的救助。她利用幸福工程資助的1000元資金,干起了烙大餅生意。韓振花深知,質量好壞是大餅鋪能否經受住市場考驗的關鍵。因此,“以質量求效益”便成了她堅守的信條,盡管大餅供不應求,她還是緊抓質量不松手。6個月后,一算賬凈賺7200元。現在,又新增加了悶餅、燴餅、炒菜,每逢集市店內座無虛席,每天收入近百元。
當韓振花達到按政策可生育二胎的年齡條件時,為了不辜負幸福工程的救助,早日脫貧致富,她決定推遲生育二胎的時間。她說:“俺好不容易才盼來了幸福工程這個發家致富的機會,決不能輕易失掉,生孩子的事,放放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