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
走進白于山區
我們志丹縣位于子午嶺山系白于山區南麓,在37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著14萬勤勞的人民,他們與干旱少雨斗,與霜雹風凍斗,與窮山惡水斗,與陋習歪風斗,緊跟形勢,與時俱進,修平了一山又一山,闖過了一關又一關,1998年越過了貧困縣,2000年走上了建設之路,2003年摘掉了國定貧困縣之帽,2008年闖進全國百強縣,2010年躋身陜西十佳縣。但是由于資源經濟的影響,全縣至今仍有2995戶貧困戶散落在大山深處,近3000名貧困母親守候在貧瘠的山梁上,在無盡的期望中流下汗水,灑下希望的種子,渴望有朝一日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這兩千多戶中有一部分是生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母親,他們不識字,都生育五六個孩子,在八十年代自覺接受了計劃生育手術,多子、勞累、落后落了一身疾病,造成了全家貧困;一部分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母親,在“寧要家破、不要國亡”的年代被強行絕育的雙女戶,在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的商品經濟大潮中被遠遠地拋在了后面,甩在了貧困大軍中。尤其是這些雙女戶,在產業開發中無力量建設,在土地調整、集體資源分配、產業開發配套補助中少人少了份額,守法公民不如超生隊伍,他們心里憤憤不平而又無可奈何,同時還要忍受傳統的養兒防老思想的煎熬,每天都在這種煎熬中掙扎,在掙扎中等待。
母親生了我們,養了我們,我們長大了,成才了,富裕了,母親卻老了,貧窮了,回報母親我們能說“不”嗎?讓母親走出貧困是我們的責任,讓母親幸福是社會的責任。2008年全國人口基金會在我縣啟動了“光美之夜”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送來善款28 萬元,救助87位母親走出了貧困;2014年又啟動了“國家機關干部集資”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送來善款30萬元,救助40位貧困母親。幸福工程走進了白于山區,白于山區飄蕩起 了幸福的笑聲……


果樹園里的笑聲
時序進入四月,春暖花開,淅淅瀝瀝的春雨剛停,我們就踏著松軟的泥土來到雙河南嶺,參加全縣蘋果技術現場培訓會。蘋果是我縣的主導產業,“山地蘋果”是 主打品牌,幸福工程扶持35位貧困母親開發蘋果產業,建起優質蘋果園300畝。一山一山的果樹蓬勃生長,一樹一樹的花兒競相怒放,劉金英的果園里站滿了四鄰八鄉前來參觀學習的鄉親,劉金英的女兒劉園園正在介紹她們的做法,看著劉園園流光溢彩的圓臉,我忽然想起了一句古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樹萬樹壓枝低”。
在現場會上我們還見到了幸福工程扶持的 “蘋果媽媽和蘋果爸爸”們,在他們熱情的聲音和期盼的眼神中我們讀懂了她們的希望。聽課的間隙,鄉親們相互問詢,有的竟算計著年底的收入,相互托付介紹娃娃親事,年輕的媳婦們忍不住高興竟嬉戲打鬧起來,像一只只花蝴蝶一樣在花叢間飛來舞去,清脆的笑聲便一陣一陣地飄蕩起來,此起彼伏。
劉金英母女是我們幸福工程救助的兩位母親,劉金英一生只生一個女兒劉園園,招婿上門,劉園園又生一個女兒,因病失去了生育能力。記得我們第一次見的時候,劉金英無奈的說:我們對不起孩子,沒給她攢下錢,也沒讓孩子讀書,老了還要靠孩子。劉園園也無奈地說:“我靠誰啊,我靠我自己,我也要我的女兒上學,將來不要再像我”,說著眼眶里噙滿了淚花。看著這對母女,看著這位要強的母親,我們決定扶持她。劉園園用10000元善款建起了7畝“山地蘋果”園,自己在家操持,省吃儉用,讓自己的愛人去打零工,小夫妻用勤勞的雙手還清了建新窯欠下的萬元債,還把孩子送到了鎮上的小學,讓母親給孩子陪讀,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眼前這7畝果園和遠在鎮上讀書的女兒。



于無聲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源于白于山區腹地的周河咕咕地不知流淌了多少年,07年“光美之夜”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啟動時,扶助貧困母親在河之兩岸建起了50多棚大棚菜,成為縣城的“菜籃子”,快10年了,大弓棚變成了大溫棚,大棚菜變成了溫棚瓜果,投入越來越大,收入越來越好,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順寧紅石峁家家戶戶都忙著建大棚,想著發大財,只有雷海圓、韓翻翻兩位母親只能望棚興嘆了。雷海圓先天音啞,發不出聲音,丈夫任美紅大鑼鍋侏儒退,大女兒出嫁,小女兒失學,無力無錢,家徒四壁。雷海圓看著人家的孩子去上學,自己的女兒忙農活,人家忙著建大棚,自己有心沒辦法,只見她嘴唇翕動卻發不出聲音。在她噙滿淚水的眼光里我看到了心里的不甘、無奈和熱切的希望。2014年“國家機關干部捐資”資助貧困母親行動項目啟動,資助她項目款10000元,同時資助韓翻翻10000元。
今年再次踏進紅石峁時,在他們的小院里見不到她們的身影了。她們沒有像村里人那樣建起了磚墻溫棚,以土墻代磚墻,節省資金建起了2棚大溫棚,外觀雖不漂亮,但功能一樣。走進大棚,雖然身上粘了一些泥土,但是看著里邊一根根粗壯的黃瓜,一個個青里透紅的辣椒,一顆顆鮮紅圓潤的西紅柿和一顆顆躺在地里的大西瓜,禁不住大聲叫了起來。雷海圓穿了一件紅色外套給柿子綁架,見我們進來,滿臉溢著紅光,嘴唇翕動說不出話來,順手摘了一顆西瓜打開拉著我們去吃。此時無聲勝有聲,紅的瓤,黑的籽,甜的水在我們口里打轉,望著她滿臉笑意,頓感滿心甜絲絲的,為她,為她們,更為她們的甜美生活……

送夫學本領
在我們資助的貧困母親里有7位是70后,她們寒窗十二載,所有的青春夢想在那時的高考制度下像肥皂泡一樣破滅后,只能無奈地回到了山溝溝里,找個有本事的男人離開大山成了她們的唯一希望。結婚生子后,才知道日子難過,靠土地是發不了家的,年輕媽媽們畢竟讀了幾天書,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年輕媽媽拿出了結婚攢的私房錢,帶著丈夫孩子走出大山闖世界了。有的落腳川道村,有的搬到小鎮,有的干脆闖到縣城,吃穿用度、梳洗打扮、上學擇校樣樣要錢,年輕的媽媽們很有心計,東挪西借湊錢讓自己的丈夫學手藝,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她們的想法沒有錯,她們的做法更值得我們敬佩。
你看:住在永寧深山里的 曹麗 ,她帶著孩子丈夫來到洛河畔的馬老莊,這里不僅是一個大村,也是通往馬頭山旅游勝地的入山口,人流相對多,她借助村計生室,辦起了一個門診部,然后用幸福工程資助款送丈夫到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習臨床專業。目前她的丈夫拿到了職業資格,每天背著醫療包到東家瞧病、西家扎針,漸漸地她家的收入也多了,她裝了電話,添了手機,買了一輛摩托車,方便丈夫出診看病。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永寧這塊深山老林里“ 醫生”的名聲越來越響了;
再看生活在張渠社區白元村杏樹峁的兩位年輕媽媽王世霞和劉世愛。王世霞結婚后給親戚打工,累死累活僅夠維持生活,她想另謀生路,去年她爭取到5000元幸福工程款,就帶著丈夫孩子來到張渠中心社區駐地盤了一間門面,辦了一個涂料門市,送丈夫拜師學藝,學習粉刷。現在丈夫成了涂料師傅,在張渠附近八鄉起樓蓋房的,買的是她的材料,用的是她的師傅,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劉世愛從小有病,沒有上學,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沒文化,她不能再呆在家里,她帶著幸福工程資助款來到杏河鎮政府駐地入伙一汽車修理場,讓自己的丈夫學習汽車修理技術。丈夫學藝成功后,她干脆承包了修理廠,把孩子送進了鎮小學,一邊照料廠子,一邊給丈夫當小工,告別了土地,告別了大山,告別了貧窮,告別了落后,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還有雙河鎮魚哇村的郝寶玲,這位年輕的媽媽為了孩子,在孩子4歲時就搬到了鄉政府駐地辦了個小賣部,讓孩子進了幼兒園,當她拿到項目款后 當機立斷就搬家進了縣城,租了門面房,擴大了門市規模,把孩子送進了縣立小學,為了孩子的一切,她拋棄了山里的一切,她說她生活的全部就是孩子能有個好起點。我們也中心祝愿她的生活也能有個好起點。
圓夢路上
古老的白于山給山里人不知帶來多少苦難,多少夢想,她們爬過一山又一山,眼前還是一座山。這里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山村也被稱為“寂寞的山村”。走進新世紀,黨和政府提出了“建設陜北最美人居城市”的奮斗目標,一條條大路修進了深山,一口口水井打在了村頭,一座座山頭換上了綠裝,一棵棵果樹植進梯田,一個個山村建成了新村,寂寞的山村有了生氣,困苦的農民揣滿了希望。
楊胡椒是位年近50的母親,有兩個女兒,她平凡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樣,一輩子就沒有離開永寧山,由于水土的緣故,她和丈夫都有“客山病”,智商低,不識字,家境貧困,她們的夢想就是讓孩子走出大山,不要像自己一樣受罪。兩個女兒一個賽一個,絕對讓父母高興,老大三年前考上了大學,她投親訪友,連親戚都擔心他無力償還,不肯多借,好不容易東挪西湊,湊足了學費把女兒送進了大學門,二 女兒又臨高考,愁得她像熱鍋上的螞蟻。天無絕人之路,幸福工程走進了我縣,援助她建起了10畝山地蘋果園,她兩本是勤勞之人,翻地、施肥、澆水、防蟲,天天守在樹地,精心撫育,果樹不負有心人,長勢一天一個樣。今年二女兒也考上了大學,錢也好借了,笑聲也多了,今年果樹枝頭開滿了鮮花。像楊胡椒一樣被幸福工程資助的雙女戶 母親,她們平凡的像胡椒一樣生在深山,像胡椒一樣飽受天災人禍,也像胡椒一樣默默地長在貧瘠的山梁上。雙河嶺上的燕小女是位癡傻母親,丈夫不幸喪命于車禍,一個女兒像母親一樣癡傻,這一對傻人誰來養活啊!在村主任的幫助下,利用幸福工程項目給她建起了10畝蘋果園,5畝已經掛果,去年畝收入6000元。她的老母親拉著我們的手說: “多虧了那些好人,她娘兩有靠頭了,我老了也沒什么牽掛了” 。杏子河畔孟洼 村的高和平、白永蓮、常學萍三位母親初中畢業,受招生指標的限制,老實的父母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觀念的影響下,抽她們回家,過上了“胡椒”一樣的生活,她們心里不甘,把自己的大學夢、城市夢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她們用她們比別人多的那么一點點知識和眼光,把孩子送出了山,建起了果園,成天守護在她們的果園里,告訴我們說: “別人的希望是兒子,我們的希望就是這果樹,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心里美氣的很”!周河之巔大穆山的米海霞、高海霞兩位母親告訴我們:她們要用這幾畝果園供自己的兩個女兒上大學,給她們在城里買一套洋房,讓她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


鳳鳴白于山
五月的百草臺就熱鬧了,大棚里的西瓜熟了,柿子紅了,草莓飄香了,雞娃仔撒歡了,一輛輛汽車、三輪車不時從村里駛出,前來采摘的絡繹不絕,這棚進,那棚出,每張臉興奮得像燦爛的向日葵,村子里到處都能聽到歡快的笑聲。米彥群的小院前停了長長一溜的農用車,排隊等著拉雞娃兒。
米彥群家住城郊,地勢好,夫妻兩都是八十年代的高中生,頭腦靈活,目光遠大,生了兩個女兒后就響應國家政策做了結扎手術,科學種田,勤勞致富,一心撲在兩個女兒身上,希望她們上大學,當干部。誰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丈夫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雙腿癱瘓在床,家的主梁柱突然倒了,愁云籠罩了心頭。怎么辦?她還年輕啊!痛定思痛,為了一雙年幼的女兒,為了癱瘓在床的丈夫,為了年邁的老人,她強忍淚水,化悲痛為力量,摒棄了改嫁的念頭,默默地挑起了這付沉重的擔子。看著鄉親們建起了一座座大棚,聽著鄉親們算著一筆筆收入,她再也坐不住了,可是丈夫床前寸步不能離人,孩子要上學,她沒有時間,沒有勞力種大棚。她坐在院子一籌莫展,忽然老母雞從雞窩里跳出來“呱呱呱”地滿院打鳴,好像炫耀自己下了了不起的蛋,看著老母雞得意洋洋地打鳴,她的眼前豁然開朗---養雞。主意一定,說干就干,她請來了鄉親,用計劃生育雙女戶獎勵扶助金在屋子后院建起了一座日光溫室,引進了500只烏雞仔,自己一邊照料丈夫,一邊飼喂雞娃兒。很快產蛋了,一筐一筐的雞蛋變成了一沓一沓的鈔票,欠下的債還清了,學費不用再愁了,她擁著臥床的丈夫激動地流出了忍了多年的淚水,心底的希望再次熊熊燃燒起來,她要擴大規模。2014年幸福工程給她送來了10000元,好鋼用在了刀刃上,她又建了2座大棚雞室,飼養規模達到1500只,小院里24時不停的響起產蛋后“咯咯咯”的叫歡聲。
天道酬勤,雞蛋多了,一部分被“蛋奶工程”訂購,一部分銷往市場,一部分她孵成雞娃兒進行銷售,收入越來越好,箱底有了存折,手里也有了銀聯卡,她富裕了,女兒也考上了大學,臉上露出了少有的笑意,小院里寫出了一首和諧的鳳鳴曲。
她富了,她卻沒有忘記和她曾經一樣的窮姐妹們,給26戶曾經幫助過她的鄉親和村里村外的窮姐妹們每戶贈送20只雞娃兒,鼓勵她們養雞,贏得了姐妹們的尊敬和信賴,成了她們的主心骨,屋后村前響起了“咯咯咯”的歡叫聲。她的這種做法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總結她的經驗在全縣推廣,實施“精準扶貧”,她的烏雞娃兒成了“金鳳凰”,近萬只“小鳳”被送進白于山區500多戶貧困母親的小院里,她也收入10萬元。日出日落,深山小院里處處能聽到“咯咯咯”、“呱呱呱”的鳳鳴聲,是那樣生動,那樣和諧……

米彥群的烏雞養殖越來越好,不僅自己富了,還帶動本村和周邊群眾養雞致富,她在困境中挑起這付擔子,成了家里的主梁柱,成了前村后鄰姐妹們的主心骨,成了全縣貧困母親發家致富的榜樣,她挑的的是希望,挑的是責任,挑的是道義,挑的是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