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黑龍江省木蘭縣東平村幸福母親馮玉環
走進位于東興鎮正南的東平村,一幢嶄新的大磚房分外顯眼。這是彭家洋村養豬“大戶”馮玉環的新居。“多虧了‘幸福工程’的扶持,才讓我脫貧致富,有了今天的好生活!”瞅著滿圈膘肥的豬仔,49歲的普通母親馮玉環一臉微笑。2011年5月,她和村里計生“三戶”聯辦的“幸福工程種豬場”落成。投資20萬元,養豬場通風良好,衛生清潔。
多年前,馮玉環家境窘迫,幾畝農田是家里唯一的增收“命脈”,女的圍著灶臺轉,男的圍著土地轉,夫妻倆辛勤勞作,拉扯著兩個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就在馮玉環最無助的時候,2008年5月,她被列入坂中鄉“幸福工程”首批扶助對象,得到了5000元幫扶款。馮玉環用這筆錢購買了3頭母豬。剛開始,她用老辦法養豬,終因技術不過關,沒能順利產下豬仔,馮玉環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幸福工程”項目辦得知這一情況后,及時帶來獸醫站醫生上門解難,并安排一名鄉協會干部與她結對幫扶。這件事,讓馮玉環意識到沒有知識就養不好豬!于是,她求教專家、參加培訓、購買書籍,這位只在初中讀過幾年書的她,著了迷似的鉆研起了養豬技術。慢慢地,馮玉環學會了加工調配混合飼料,學會了選用雜交良種豬苗,學會了生豬防疫消毒技術,成了村里的技術能人。
自己富了,馮玉環沒有忘記身邊的其他貧困母親。每年她都會把豬苗賒給村里的貧困母親,多的一戶10頭,少的一戶也有三五頭,有時還拿出資金借給她們,無償傳授養豬技術。在她的帶動下,4位貧困母親脫了貧致了富。馮玉環富了小家幫大家的感人故事,得到了縣“幸福工程”辦公室肯定。
2012年初,馮玉環用家里的積蓄,她帶動4戶貧困母親合股辦起了“幸福工程種豬場”。馮玉環說:“我富了,但不能忘記‘幸福工程’的宗旨,要帶領更多的貧困母親共同致富!”如今,現代化的養豬場里有母豬10多頭,存欄豬仔80多頭,生豬40多頭。馮玉環還辦起了小型飼料加工廠,既為養豬場提供飼料,也為村里人服務。
在東平村,還有許多像馮玉環這樣在“幸福工程”的救助下脫貧致富的貧困母親。她們曾經擁有一個共同的稱呼“貧困母親”,現在她們又擁有了同一個稱呼“幸福母親”。稱呼變化的背后,是充滿艱辛的人生,是改變命運的奮斗,更有著“幸福工程”給予的溫暖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