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梅:開始走上了致富路
“幸福工程確實給我家帶來了好處,是它帶我走上了致富路,過上了好生活,我非常感激計生協會給予的幫助!”說起幸福工程,說到計生協會,鰲江村另一位二女貧困母親張金梅也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張金梅今年29歲,丈夫是村里的一個漁民,幾年來夫婦倆日夜操勞,仍然只能過著湊合的日子,雖然家中的衣物用品久未更新,雖然鍋里的米面還能維持生計,但看著小女兒眼饞別人吃肉的神態,看著大女兒依戀在書攤文具店前的背影,看著孩子身上穿著別人家孩子淘汰的衣服,再望著兩位年老多病的老人,張金梅夫婦徹夜難眠,他們輾轉反側地思考,怎樣才能盡快擺脫貧困,跟人家一樣過上好日子?這些年賣海鮮的收入,并不能支撐全家上下六口人的開銷,一旦有什么大事家里立刻就捉襟見肘了!
后來,丈夫陳利達打聽到近幾年一些品種的魚苗很值錢,還有龍須菜也很好賣,于是夫婦倆認真分析探討后,決定發展水產養殖業。他們商量后一致認為養殖地點選在飛鸞鎮比較合適。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他們根本沒有什么積蓄,啟動資金哪里來?
眼看再拖下去就錯過了養殖最好的季節和時機,張金梅和家人心急如焚!這時,村計生協會會長鄭旺釵帶著幾位計生協會的同志來到了他們家,原來是區計生協會湯春景會長親自帶隊上門調查二女貧困戶情況,湯會長認真地了解了張金梅的家庭狀況和貧困原因,仔細聆聽了張金梅夫婦的發展意愿和存在的困難,實地查看了房屋住所、存貨攤位等生產生活資料,同意為這個貧困家庭提供5000元的幸福工程救助款,他與張金梅夫婦促膝相談,不僅詳細講解了幸福工程的救助條件、目的、宗旨和意義,還真情實意地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千方百計地為他們出謀劃策、共商脫貧大計,使張金梅一家深深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給這個計生貧困家庭發展生產注入一支“強心劑”!湯會長從領導崗位退居后,一直熱愛和支持幸福工程這一愛心事業,他老人家自1997年擔任蕉城區計生協會會長以來,至今15年連續奮戰在幸福工程扶貧濟困救助貧困母親的第一線,多少年風里來雨里去,冒著嚴寒、頂著烈日爬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奔走在貧困母親的家中,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送政策、送溫暖。每當湯會長不辭勞苦、風雨無阻地來到貧困戶的家里時,貧困母親們總是無比感動地捧上了大碗茶,熱情感激地遞過毛巾,他把每一個貧困母親都當做自己的親人,把自己的幸福同貧困母親的幸福聯系在了一起,他把共產黨人對人民的責任和關懷,全都傾注在貧困母親的身上!為了千百萬貧困母親的微笑,無數像湯會長這樣的幸福工程工作者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愛心,人間自有真情在!在幸福工程救助活動中,蕉城區各級計生協會的同志們入農戶,下田頭,訪民情,察民意,講政策,化矛盾,與當地群眾建立了融洽和諧的親民關系,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服,太陽曬黑了他們的皮膚,他們常常因為入戶摸底不能準點吃午飯,但他們咬牙堅持,始終把救助計生貧困母親的責任放在第一位。正是有了這些鋼鐵般意志、心中裝著貧困母親幸福的愛心使者,蕉城區的幸福工程工作才得以持續平穩發展,計生貧困母親的幸福才能得以早日實現。
2011年8月,張金梅從湯會長手中接過5000元幸福工程款,她的手有些顫抖。5000元,不是很多,但在貧困戶的手里,這些錢無疑是雪中送炭,其中凝聚的愛和感動流淌在受助貧困戶的心間,使他們倍受感動和鼓舞!大部分受助貧困母親確實通過救助有了收益,一個小項目帶給了她們的大幸福。“現在那些原本貧困的二女戶母親把我們鎮干部當做自家人一樣。村民們生活好了,我們也感到很幸福,大家干勁更足了。”村計生協會鄭旺釵會長開心地說。
幸福工程的支持和幫助使張金梅夫婦信心倍增,他們立刻買進魚苗、龍須菜,到飛鸞育苗場開始養殖,后來還養起了海蠣。經過幾個月的經營,收益非常明顯!張金梅喜滋滋地告訴我們,現在城里來買魚苗的人很多,挺好賣的,都有點供不應求了!她跟丈夫商量著增加投入,擴大養殖規模,改善育苗場養殖環境,增加魚苗的成活率。為了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使更多的計生貧困母親脫貧致富,凡是計生困難戶向張金梅購魚苗,價格都比其他人優惠10%,張金梅還免費為他們傳授防病治病等知識。
行善,源于感恩。幸福工程是計生貧困母親的貼心工程,是福澤千萬計生戶的惠民工程,它幫助越來越多的計生貧困母親們逐漸走上了幸福路!(阮曉昕 王和譜 報送 黃曉霞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