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吉林省鎮賚縣是國家級貧困縣。 2003 年以來,開始實施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共運作項目資金 58 萬元,成功地幫助 425 位貧困母親實現了脫貧,受惠家庭人口 1487 人。 2005 年 , 鎮賚縣被評為全國幸福工程先進項目縣。 2006 年,項目戶孫麗萍被全國幸福工程組委會授予“幸福工程脫貧母親優秀代表”,進京作事跡報告。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強化項目管理,確保幸福工程高效安全運作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機構人員落實到位。縣委、縣政府把實施“幸福工程”項目同扶貧開發和計劃生育工作有機統一起來,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的“幸福工程項目辦公室”,各項目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和組織,落實了具體責任人。
二是強化管理機制,目標責任落實到位。縣與鄉、鄉與村、村與救助戶層層簽訂救助協議書,設立家庭財產賬目、簽訂幫扶合同,建立縣級監督、鄉鎮負責、村組擔保、農戶借貸、相互督促的管理運作機制。
三是強化資金管理,配套資金落實到位。縣政府每年都按 1 : 1 的比例,配套幸福工程專項資金。專項資金實行專款設帳戶、專人負責、專款專用、財政監督的管理原則。
二、把握關鍵環節,著力提升幸福工程整體運作水平
(一)把握好“五個環節”:一是選好扶持對象。做到村項目辦調查到戶,鄉鎮項目辦復查到戶,縣項目辦考察到戶,切實選準選好。二是確定救助條件。資助對象必須是實行計劃生育的貧困母親家庭或是急需生產資金的計生家庭;必須有切實可行的生產經營項目;必須有財政開支人員做擔保人。三是抓好扶助項目落實。實行政府考察引進,協會搞好指導,群眾自主選擇的辦法,從而把適合農戶生產經營、市場前景好、利于形成規模生產、能夠促進產業發展的項目落實到戶,為受助戶脫貧致富創造條件。四是嚴把項目資金發放關。選準救助對象 , 確定發展項目 , 落實擔保措施 , 簽署救助協議。五是及時回收項目款。實行村、鄉、縣三級負責制,由村項目辦直接入戶回收,一級對一級負責,以提高項目資金的回收率和利用率。
(二)發揮好“三個作用”:一是發揮好項目幫扶組的服務指導作用。服務組通過傳、幫、帶,幫助受助對象解決產、供、銷過程中缺技術、沒門路等實際問題,確保增產增收。二是發揮好項目戶的示范帶頭作用。協會優先扶持項目戶,指導他們帶頭優化種植結構,帶頭使用優良品種,帶頭參加科技培訓,帶動受助家庭加快發展,共同致富。三是發揮好項目點的輻射引路作用。總結推廣項目點經驗,指導協會幫扶項目工作。項目戶葛同俠發展芝麻種植獲得成功后,把所產的芝麻一粒不賣全部作為種子,平價賒給村民,全村開發芝麻 300 畝,受益群眾 133 戶,項目工作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三、強化輿論宣傳,增強幸福工程項目影響力
幸福工程項目啟動時,縣項目辦工作人員都要向救助群眾講解幸福工程項目宗旨、原則、運作模式和任務,提高群眾對幸福工程項目的知曉率。縣電視臺定期報道幸福工程項目實施運作情況,反映救助前和救助后貧困母親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變化。幾年來,我們向各級報刊撰稿 10 多篇次,為項目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在項目點設立高質量宣傳牌 5 塊,編印下發通俗易懂的幸福工程宣傳材料 2 萬余份,科技致富材料 5000 余份。縣鄉兩級計生協會工作人員及農牧業技術人員不定期深入村組項目戶,適時進行幫助指導,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大力宣傳項目致富典型,以展版、畫冊等形式展示幸福工程成果,努力提高幸福工程項目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