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在泛著粼粼銀光的江面上,一棟玲瓏的小木屋漂浮在江心。一位身材矯健的婦女點著輕盈的步子來回穿梭在棋盤一樣的網箱上,時而撐起網兜舀魚,時而向網里投料。她就是走水路致富,人們稱為“江上漁者”的網箱養魚能手黃春玲。
十多年前,年輕漂亮的廣西合浦姑娘黃春玲愛上了忠厚老實的貴州打工小伙劉坤萬。她不顧父母親的極力反對,放棄優裕的家庭條件,告別美麗富饒的家鄉,不遠千里嫁到了窮鄉僻壤的坡腳村。從此與這個南盤江畔偏僻的小山村有了不解之緣。第二年,他們愛情的結晶寶貝女兒降生了,一家人其樂融融,享不盡的天倫之樂。僅有4個村民小組102戶468人的坡腳村,個個出來都是一口的布依話,由于經濟和歷史原因,“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統生育觀在這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小山村依然存在。當地村民認為,一個家庭沒有男孩,在別人面前說話都沒有底氣,抬不起頭。當然,在這里土生土長的丈夫劉坤萬心中也留下重男輕女的烙印。黃春玲暗下決心,一定要說服丈夫及村民走少生快富的路子。一個僅有高中文化的黃春玲開始了她的“行動計劃”。
2004年5月,也就是小女兒劉婭楠出生剛滿2個月,她作出了一個讓全村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到縣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落實了上環術,并到計生辦領取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從此,這個村開啟了沒有獨生子女戶的先河,她家成了全村第一戶獨生子女家庭。丈夫沒有埋怨,更多的是支持理解。黃春玲對丈夫說,因為我是黨員,我不帶頭誰帶頭,如果這樣下去,只會越生越窮,越窮越生,難以從貧困中走出來。
在黃春玲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全村人做出了榜樣,立起了標桿,得到群眾的公認。2013年,她當選為坡腳村村民委員會委員,擔任村治保主任、警務助理、婦女主任,身兼數職。
黃春玲沒有忘記自己肩上還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當她接到街道計生站的通知后,都準時將村里婦女通知到計生站參加免費“兩癌”篩查,參加婦科病普查普治。在交談中,她還動員一組李鮮菊、三組黃連飛、四組楊昌漂等夫婦放棄二孩生育,并親自帶領她們到計生站作了上環術。據悉,坡腳村現有二女絕育戶2戶,放棄二孩生育家庭18戶,少生快富的路子越走越紅火。
坡腳寨前是整天奔流不息的南盤江,水質清澈,適宜發展水產養殖。地處低熱河谷地帶,橫切面大,多坡耕地,沒有一塊平坦的耕地。多年來,村民們望著濤濤江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是沒有改變貧困面貌,村民囊中羞澀。2014年,縣計生協爭取省計生協投入資金21萬元在坡腳村實施“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她主動挑重擔,圍繞“治窮、治愚、治病”的活動宗旨,因地制宜,“靠水吃水”,帶領20戶計劃生育家庭貧困母親發展南盤江網箱養魚,巾幗不讓須眉,一群30多歲的布依婦女整天在網箱上來回勞作,起跑了“水上經濟之路”。
找到了發展項目,還需要有技術支撐,作生產實踐指導。白天,黃春玲和姐妹們一起在網箱上投料、洗網、篩魚,她把從四川師傅那里學到的一些養魚知識用到生產中,邊學邊養,邊養邊摸索。晚上,她把姐妹們召集起來,在自家大客廳里集中觀看中央七套農業適用科技、市場信息方面的節目,特別是通過遠程教育學習科學養魚方面的知識,提高了姐妹們養魚的水平和技能。
今年3月,安龍縣勝飛創新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坡腳村成立,黃春玲把她的“養魚娘子軍”隊伍一個不少地加入合作社,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有了“家”,有正規的技術培訓,有正品的飼料供應,有規模的生產發展,有準確的市場信息,“水上經濟”發展如虎添翼。在黃春玲的帶動下,目前坡腳村“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南盤江網箱養魚項目發展到200箱 5.6公頃,分別飼養了市場前景較好的叉尾魚、花鰱魚、武昌魚、羅非魚和優質草魚,預計年底整個項目純收入可達160萬元。
在坡腳村,站在坡腳河與南盤江交匯處的山腰俯瞰,就可以看見浮在江面上的浮棚和網箱,這些浮棚和網箱錯落有致,編織了貧困母親的幸福故事,與清澈的江水、碧綠的青山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2014年9月,黃春玲和村民們剛起步發展起來的網箱養魚被突如其來的洪水無情卷走,網箱、浮棚、飼料及其即將上市的成品魚頃刻間一瀉而盡,一無所有。僅黃春玲一家就損失數十萬元。夫妻倆抱頭痛哭,迷茫、困惑、彷徨、徘徊,種地沒地,下步棋該怎么走呢?黃春玲說:“做什么事都要擔風險,凡事總得闖一闖吧,再說總不能一輩子當打工仔,世上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拼一拼,搏一搏,也許能闖出另一番天地來,還是繼續搞網箱養魚”。丈夫劉坤萬欣然同意了。
說干就干,黃春玲到農村信用社貸了5萬元生產發展資金,開始“重操舊業”,從網箱制作原材料的購置到魚苗的訂購,她雷厲風行,風風火火,很快就把魚場架子搭起來了。時值縣計生協開展幸福工程項目救助貧困母親行動考察,了解到坡腳村的實際情況后,項目在該村實施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具有扶貧助困正當時的現實意義,決定將21萬元項目資金資助20名貧困母親發展南盤江網箱養魚。黃春玲甚感猶魚得水、雪中送炭,她滿懷希望,白天黑夜都在網箱上守候,望著一天比一天長大的魚,黃春玲心中比吃蜜還甜,心境更是彩虹滿天。
她把女兒全托在老師家,以小木屋為家,在水上與網箱不離不棄,不論天晴下雨,耐著炎熱的酷暑,頂著刺骨的寒風投料、消毒、洗網、篩魚,樣樣技能她都親自上陣,成為當地有名的“魚嫂”。她還在網箱上手把手傳教其他19位姐妹的養魚技術,什么時候投料,怎樣選魚……,黃春玲說得頭頭是道。
“養魚很辛苦,每天要起早貪黑,偷懶不得。除了按時給魚喂食外,還要經常細心觀察,做好防病工作,避免魚苗出現意外死亡。只要魚不死,像草魚,喂一年半,每條可長到8斤到10斤的成品魚,養花鰱的時間要長一些。”談起養魚和對市場信息的了解,黃春玲興致高漲,“現在市場上的魚價行情比較穩定,批發價草魚是6.5元一斤,花鰱7元一斤,除去魚苗、飼料等成本價,今年預計賣4萬尾就賺了10萬多塊錢沒問題,養魚真的很劃算!”談及今后的打算,“魚嫂”黃春玲顯得信心滿滿。
黃春玲,一位普普通通的江上漁者,憑著執著的信念和追求,敢想敢干,積極進取,樂施好助,用行動將愛心傳遞到每貧困母親的心坎上,在南盤江畔譜寫了一曲創業帶富的時代贊歌,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幸福母親,正如艾君所說:“母親是首詩,寫滿了勤勞、善良、自豪和掛牽”。


圖/文:貴州計生協 編輯:國內項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