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四十五團六連許新云,今年46歲,全家三口人,只有一個女兒。18年前,她和丈夫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也帶著對致富的希望,離開家鄉,跟隨浩浩蕩蕩的民工大潮一起來到四十五團6連。她是來我團的第一批河南勞務工,在團場先后干過包地,賣鹵肉、經營商品零售,經過一番折騰后,她覺得自己這樣無固定的折騰不是個長久之計,她做好了丈夫的思想工作,開始和土地打上了交道。
1994年,她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承包了連隊的40畝棉花地,一年辛苦下來,不但攢不了錢,供學生上學、補貼家用還要到處舉債。想干點兒事,掙點錢,又沒有資本,一家人只好苦苦地熬日子。為了掙錢,為了解決全家人的溫飽問題,為了把孩子供養成人,他們咬緊牙關,艱難的支撐著這個家庭。
2007年8月,團幸福工程項目辦公室工作人員了解到許新云家的情況后,主動上門幫忙選定養豬的致富項目,團幸福工程項目辦同志還時常協調有關部門,并聘請養殖專業專家到他們養殖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和10000元幸福工程救助金,扶持她養豬脫貧致富。許新云憑著勤勞好學肯吃苦的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就全面掌握了養豬的飼料配方、疾病防治、怎樣多產小豬等基礎方面的技術。有了技術,又有了錢,鼓起了許新云與丈夫養殖業的勁頭,他們下定決心要一定要擴大規模。文化不高的她為了進一步發展好特色養殖業,她和丈夫自費購買了很多的科技書籍進行自學,在自學的同時,還勤于到外地喀什、莎車等地向專業養殖大戶進行請教,通過多方努力,逐漸掌握了特色養殖的竅門,在掌握技術后,她沒有停止不前,而是和丈夫共同制定出更加宏大的養殖計劃,準備在現有基礎上,加大規模,她認準只有上規模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經過商量,夫妻倆又從親戚朋友處借了1萬元錢,修建了240平米的養殖場,養豬80頭,養蛋雞600只。就這樣,憑著他們的一股拼勁,使他們邁開了艱苦的脫貧之路、創業之路。打那以后,她起早貪黑,配飼料、給它們喂食、打疫苗,整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付出多少勤勞就有多少收獲,這80多頭豬、600多只雞也像是懂得他們急切的致富心情,它們一天天的壯大,一頭豬光下小豬仔就10只,一只平均可買200元,扣去成本可凈賺1000多元;一只蛋雞平均一天一個蛋。在她通過自己的勞動,第一次獲得這么多錢時,她覺得生活有了盼頭,她激動的說:“我的好日子開始了,我要讓我的孩子好好讀書,長大有出息,將來好回報黨和政府對我的關愛”。
目前,她家已修建禽舍1300平米,現養首批土雞3600只,蛋雞4200只,野雞1000只,鷓鴣雞1000只,肉鴿200只,肉兔200只,養禽10000多只。年可收入3萬多元。這一切一切都更增加了她養殖致富的信心。
她脫貧了,但她沒有忘記那些與她一起長大,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姐妹。茶余飯后、閑暇時間她常去姐妹家傳授養殖技術,她還主動加入連計生協會團體,在平時時常了解人口和計劃生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及時協助連計生工作人員做好育齡婦女的學習、艾滋病宣傳,環、孕情檢測等方面的工作。并把“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項目宣傳給更多的姐妹們,使她們能盡快擺脫困境,過上幸福的生活。
她在自己致富的同時,還積極帶領基地的其他6戶女職工共同致富,將自己的所學實用技術手把手無私的傳授與她們,并在資金上給予她們支持, 手把手的去教那些不能完全領會技術的姐妹,并幫她們出些致富的主意,使她們能夠盡快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在她的帶領下,一個名符其實的幸福工程項目基地正逐漸成長壯大起來。
許新云用果園套種飼料發展養殖,用養殖產生的的糞便作肥料,形成了“生態引路、果蔬禽共贏、以園養畜、以畜促園”的上有果,下有草,中間有畜禽的立體生態種養結合的綠色食品發展道路。她決心繼續努力,在科技致富的道路上帶領更多的姐妹,為共同實現和諧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