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筼筜村地處福建省福鼎市店下鎮沿海,該村海域潔凈無污染,并在緯度、海溫、光照、海流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其出產的紫菜品相優、口感好、質量上乘,市場上深受消費者青睞。為此,近年來店下鎮計劃生育協會立足實際情況,結合鄉村振興,打出“靠海吃海”特色牌,把“幸福工程”項目幫扶側重放在該村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該村二女戶趙章梨張玉香夫婦,從父輩起就以紫菜養殖為生,夫婦倆也沿襲父輩的插桿養殖方式,讓網簾通過浮筒吊掛在深插于海區中的毛竹上,接受光合作用,但這種養殖方式需人工升降網簾,勞動力投入量大,難以大面積養殖。2019年,一直想要改變種植方式,擴大養殖規模的趙章梨、張玉香夫婦苦于缺少資金支持,陷入了困境。店下鎮計生協會秘書長王可成得知這一情況后,上門入戶,詳細了解了她家庭困難、所需資金等,并承諾馬上就辦,為她生產項目爭取了“幸福工程”項目資金4萬元,徹底解除了其生產的后顧之憂,更激發了他們的信心。夫婦二人決定改變種植方式,經過多方探索,他們引進插桿聯動式裝置,在采收方面,也開始使用采收機代替人工,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以前一排排吊,一天2個人最多吊20排,現在1吊4,可以一次性聯動升降5排,每天至少能節省3個勞動力。”趙章梨說。2020年,鎮計生協會再次給予4萬元項目資金,幫其擴大生產。
目前,夫婦倆紫菜養殖面積已達30畝、網簾600張,年收入達到十幾萬元。現在,夫婦倆通過自己的紫菜生態養殖,家庭收入逐年提升,成為了當地致富的典型。現在夫妻倆逢人便說:“這幾年多虧了‘幸福工程’的資金幫扶,讓我們擴大紫菜生產,我們家通過紫菜獲得好收成,生活逐年變好。”

趙章梨張玉香夫婦在加工紫菜
據統計,近年來店下鎮共有10戶困境母親依靠“幸福工程”項目的幫扶,通過紫菜養殖與加工,在生產和生活上擺脫昔日的困難,并快速走上了致富道路。
如今,依晴川灣畔,望潮起潮落,層層排列的毛竹架立于海中,其間吊掛的網簾若隱若現,裝點著一簇簇深褐色紫菜,在海風吹拂下,漸生漸長,豐收連年。“幸福工程”在這個沿海小漁村上演著一幕幕致富大合唱——浪花里飛出“幸福的歌”。
圖/文:福建省福鼎市計劃生育協會 編輯:丁鐘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