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馬貞敏是安龍縣新橋鎮木科村一名普通農村婦女,中學文化,1997年秋與邱世國結婚,現在有一個13歲的孩子。嫁到木科村后才知道這里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他家祖祖輩輩都以種地為生,家里幾間土坯房住著6個人,顯得十分擁擠。條件雖然艱苦,但是她相信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會過的更好。
結婚沒多久他們分家了,搬出了土坯房,在娘家人的支持下,夫妻兩個自己開石頭,打沙,邱世國自己學著砌墻,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建起了屬于他們的一層平房,當時由于資金困難,都沒怎么裝修就搬進去住下了。由于他倆都從小在外讀書,不怎么會做農活,雖然辛苦勞累,但一年下來,也只能糊口。后來經過商量,夫妻倆決定發展養殖業。剛開始,由于資金短缺,飼養規模有限,就喂了2頭良種母豬,并飼養5頭肉豬,采取以肉豬的收入供給母豬養殖的辦法,不斷拓展飼養規模。隨著飼養規模的擴大,養殖場地需要擴充,飼料費用不斷增加,原本資金就周轉不靈,就在這時,村計生干部向鎮計生領導反映了他們的困難,鎮計生辦領導及時趕到了解情況,當即向上級申請“幸福工程”資金2000元,還協助理順貸款10000元。通過養豬,除還清了家里的所有債務外,還賺到了一些閑錢。他們夫妻倆互相鼓勵,勤苦持家,到2006年肥豬年出欄量達到了20頭,他們富了,但他們沒有忘記困難時計生部門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沒有忘記周圍還有許多貧困母親需要幫助和支持。幾年來,她每年都以分期分批還款的形式為周邊的貧困母親提供養豬資金幫助,對個別經濟特別困難的母親,采取先提供乳豬喂養,出欄后再還款的辦法,幫助她們脫貧致富。不僅如此,還在養豬技術方面為鄉親們提供免費服務,傳授養殖技術知識。不論誰家的豬出現疾病,只要一個電話,她就火速趕到現場幫助出主意、開處方,遇到疑難病癥,她就與丈夫一起認真分析,尋找病因,對癥下藥,直至問題徹底解決。在他們的努力下,貧困母親的肥豬養殖業迅速發展,成為村里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2010年4月,馬貞敏光榮地被推選為木科村大山組組長,計生育齡婦女小組長,從此,她除了發展生產之外,還積極完成村、鎮計生辦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2011年,她所在的育齡婦女小組被評為五好小組。馬貞敏說:“計生工作要上水平,就要搞好服務,幫助育婦脫貧致富,我雖然富了,但喝水不忘挖井人,我要帶領村民,特別是貧困母親共同走上富裕之路。”同年底,她再次被提任木科村育齡婦女治管主任,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這一年肉豬價格大起大落,豬肉市場疲軟,養豬的風險越來越大,于是她放棄了肥豬養殖,響應鎮里的號召開始發展烤煙種植。當年,除了將自家的10多畝地全部種植烤煙外,還承包了30多畝地連片種植烤煙,由于管理得當,考出來的煙葉格外的好,一年下來,純收入達8萬多元。她丈夫也因種煙技術和烤煙技術過硬而被煙草部門聘請為技術員,每月工資2千多元。雖然改行了,但她仍不忘幫助那些貧困母親和育齡姐妹,為他們尋找致富門路,確定發展項目,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村里有一名育齡婦女夏秋梅,是一位由(外省)嫁入本地的女子,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便主動上門與她拉家常,一邊向她宣傳計生政策,一邊鼓勵她發展種植烤煙。還主動擠出1萬元幫她作為肥料錢,交給她種植技術,如今,夏秋梅全家年人均純收入可達10000元,是2008年的4倍。馬貞敏的熱心幫助贏得了她對計生工作的支持,今年初,她辦理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


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計生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幸福工程”幫她走上致富之路,蓋起了嶄新的兩層小樓房,每年都種植了烤煙40畝以上,年收入近10萬元,成為遠近頗有名氣的“脫貧致富母親”。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帶動下,村里共有13名貧困母親和育齡姐妹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馬貞敏的工作也得到各級領導的贊賞和肯定,2009年至2011年,連續3年被鎮、縣表彰。面對這些榮譽,她深感自已責任重大,一定要盡一名計生工作者的職責和義務,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為更多的“貧困母親”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為構筑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青春和熱血。
圖/文:貴州計生協 編輯:國內項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