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母親的性格是“家風”的底色
相處不多的時間里,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大家庭良好的氛圍。兩個女兒的溫和、善良、有主張都像極了母親覃純菊。
大女兒常青,不但繼承了母親的細心,做事也十分有主見。家中事務,從家庭收入、子女教育到每頓飯吃什么都是由她一手操辦。因為妹妹住的比較遠,照顧母親的任務就落到了常青的肩上。好在丈夫王超也是個細心體貼的人,考慮到常青家的情況,也愿意和丈母娘同住一個屋檐下。

二女兒常云則繼承了母親的好口才。常云從小身體不好,但開朗健談,經(jīng)常和姐姐、母親逗樂開玩笑。為了方便見到家人,她在不遠的縣城里找了份樓盤售樓的工作,雖然不像姐姐生活穩(wěn)定、兒女雙全,但也自在開心。
每逢周六周末,常云就會來看望家人。每次來時,還打著“看看姐姐手藝有沒有長進”的旗號,光明正大地蹭吃蹭喝。茶余飯后,母女三人總愛黏在一起,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姐妹倆最大的愿望都是母親能夠身體健康,就像覃純菊所一直堅持的,一家人只有和和氣氣、相親相愛,生活才能往前奔,日子才能過得和美。
當城市里的我們都跟著網(wǎng)絡輿論在反思原生家庭、夫妻地位的時候,覃純菊一家想得很簡單——讓明天的日子比今天好。在苦難中歷練過的她們,沒有太多花哨的語言去描述自己的生活和心態(tài),只是在每天平凡的日子里用自己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后代的生活態(tài)度。
在這個家庭兩代母親的身上,覃純菊的和善、細心、堅韌,我們在兩個女兒身上都能感受到。正是因為這位母親在她們成長中無時無刻不在傳遞著這種精神和力量,這個家才能在短短十幾年間快速而有力量地成長。常青說,母親教給她的,她一定會教給自己的孩子。
給你們我不曾有過的安穩(wěn)童年
孩子是父母甜蜜的負擔,在常青和丈夫身上深刻體現(xiàn)了出來。談到兩個孩子,夫妻倆總是滿臉笑容,仿佛所有的困難都可以被克服。夫妻二人不愿孩子受自己受過的苦,想盡辦法努力掙錢,爭取給兩個孩子最好的教育。
白天,王超在離家不遠處的工地里干活,常青則在家照看孩子,偶爾接一些村里酒席的置辦。到了中午,常青會為自己的丈夫送飯。碰上周末,兩個孩子便會跟隨著媽媽一同前去,三個人一路說說笑笑,就連平常的走路似乎也變得格外有趣。

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再加上日常家務,常青每天過得并不輕松。女兒在縣城讀書,每天早晨要走一公里到村口的公交車站,和村里同齡的小伙伴結(jié)伴坐公交車上學。兒子每天去幼兒園都需要常青接送。中午,兩個孩子都在學校吃午餐,常青見縫插針做家務、給丈夫送飯。傍晚,常青去縣城接小兒子放學,回來順便買好菜。晚飯后,幫孩子看看功課,跟母親丈夫拉拉家常,繁忙瑣碎的日子周而復始。

和很多城市母親一樣,常青最頭疼女兒的學業(yè)。她經(jīng)常抱怨女兒做完作業(yè)就摸不到蹤影,一直到了吃飯時候也不知道回家,說了無數(shù)次,還是不改。為了讓女兒的學業(yè)不落后于別人,常青也給女兒報了補習班,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她多讀點書。
對于還在上幼兒園的兒子,常青說孩子還小,不想給他太重的負擔。鄉(xiāng)下孩子活動空間大,水盆、小車、斧子、板凳……所有身邊的物件都會以我們大人想不到的排列組合方式變成小孩兒的玩具。因為家里的房子在公路邊,車多人雜,小孩兒好動貪玩,常青在做家務之余會一直盯著孩子的安全。

“他們都很單純,不像我們小時候,吃了這頓還要考慮下頓”。在每一天平淡的生活里,常青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童年,讓孩子保持自己的童真,這是她和妹妹年幼時不曾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