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為進一步加強對我區“幸福工程·貧困母親” 救助項目的有效管理和滾動實施,讓更多的計生貧困母親走上少生快富之路,區政府副調研員、區計生協會會長郭映輝帶領區計生協成員,于2011年 5月至2017年8月多次深入到昭陽區大山包鄉,通過走訪、座談、詢問等方式對項目的發展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大山包鄉“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基本情況及發展狀況
“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中國計生協、中國人口報社于1995年共同創立實施,并組成了由王光美任主任的幸福工程組織工作委員會。該項目主要以貧困地區計劃生育貧困母親為救助對象,圍繞“治窮、治愚、治病”,采取“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的救助模式,每戶給予1000-3000元幫扶資金,幫助她們發展家庭經濟,脫貧致富。
大山包鄉“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由中國幸福工程組委會于權興教授于2008年到大山包鄉大山包村、車路村對計生貧困母親進行基線調查后,爭取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及企業捐助資金54000元,甄選了大山包鄉車路村13戶、大山包村5戶,共18戶有脫貧致富強烈愿望的貧困母親進行了救助,其中獨生子女戶6戶,兩女結扎戶11戶,三孩戶1戶,每位貧困母親獲得3000元的救助資金進行第一輪救助,隨后又甄選了10戶貧困母親進行第二輪救助,每位貧困母親獲得3000-6000元的救助資金用于發展牲畜產業。
在區、鄉、村計生協會及受助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幾年發展,項目運行良好。18戶受助貧困母親購買的牲畜,由原來的11匹馬增加到20匹馬,4頭牛增加到8頭牛,2頭豬增加到24頭豬,24只羊增加到84只羊,折合人民幣105970元,畜牧增值翻了一翻,家庭年人均收入增加500多元,受助貧困母親家庭逐步脫貧,同時帶動周邊500多戶群眾發展畜牧業,輻射面正逐步擴大,項目將帶動更多的群眾走少生脫貧致富路。受助貧困母親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從中感受到“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給自己帶來的希望和甜頭,覺得生活更有奔頭。
二、淺析大山包鄉“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得以成功實施的原因
(一)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是項目發展的先決條件。
大山包鄉位于昭陽區西北部,距市區79 公里。北與本區大寨子鄉相接,西與田壩、炎山兩鄉相接,東南與魯甸縣的新街、龍樹、水磨、梭山接壤。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境內大小山丘起伏,最高海拔 3364米,最低海拔也有2500米,年平均氣溫5.7-6.2℃,全年無霜期僅有80-125天,年降雨量1100-1340毫米,屬典型的高寒山區,主產蕎子、燕麥、洋芋等農作物,但這里氣候溫涼,適合牧草生長,所以具有上萬畝的天然草場,是發展畜牧業的一塊寶地。這里居住著漢、彝、苗等民族,他們純樸、善良、勤勞,由于長期處于貧窮狀態,使她們具有強烈的致富愿望,這為項目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條件。
(二)科學有效的管理是項目發展的必備條件。
項目的實施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外,還必須具備科學有效的管理,它是項目成功運行的必備條件,昭陽區各級計生協會為使項目健康、有效、持續發展,運用一套科學有效的管理辦法,加強對項目的管理。
1.層層建章立制,上下規范運作
昭陽區“幸福工程·貧困母親” 救助項目于2009年8月6日舉行啟動,項目啟動以來,區、鄉、村計生協會嚴格按幸福工程組委員會〔2009〕17號文件和昭計生協〔2009〕7號文件執行,以“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為原則,結合本地方的實際,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實施方案,對項目的運作、資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出統一明確的規定。區、鄉、村計生協也對此項目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建立,使幸福工程的運轉有章可循。
2.加大宣傳力度,擴大項目影響
幸福工程實施近兩年來,我們始終把加強宣傳力度、擴大幸福工程的影響力放在重要位置,區、鄉、村計生協結合工作實際,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幸福工程,并結合“婚育新風進萬家”等活動進行宣傳,加深農戶對幸福工程的認識和理解,提升了幸福工程影響力,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領導重視,工作扎實,對象落實。
項目實施前,各級領導非常重視。通過摸底調查,甄選了大山包鄉車路村13戶、大山包村5戶,共18戶有脫貧致富強烈愿望的貧困母親接受了救助,其中獨生子女戶6戶,兩女結扎戶11戶,三孩戶1戶,每位貧困母親獲得3000元的救助獎金,周期為3年來進行第一輪發展,之后又進行了第二輪滾動發展。救助資金兌現后,首先由被救助家庭報項目,鄉人民政府簽定滾動發展合同,共計54000元項目獎金,兌現到救助對象手中用以發展畜牧業,由鄉、村計劃生育協會協助、督促和指導項目實施。
4.具體關注,指導協調。
項目啟動后,區、鄉、村計生協非常關注項目進展狀況,進村入戶了解項目戶需求,為項目戶排憂解難;召開座談會了解牲畜發展狀況,提出更好的建設和意見;通過慰問送去關懷和溫暖,讓更多的貧困母親感受到政府的關心,增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
三、大山包鄉“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存在問題及困難
大山包鄉“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實施,是建立計生利益導向機制的具體體現,很大程度改善了受助計生戶的經濟生活條件,增強了計生戶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自覺性。但仍然存在著較多問題和困難。
1.貧困母親文化素質偏低,養殖技術比較落后。兩個村有已婚育齡婦女132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人,占0.30%,初中文化程度有454人,占34.29%,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程度有866人,占65.41%。由于文化素質較低,思想觀念落后,科技意識淡薄,對外界接觸較少,信息不靈,養殖技術屬粗放形養殖,養殖水平低,導致少數牲畜死亡,繼而出現反貧現象。
2.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牲畜運銷難。車路村和大山包村交通閉塞,山路崎嶇,離鄉集貿市場遙遠,缺乏市場運行的必備條件,受助母親家庭養殖的牲畜運銷難,再加上受助家庭滿足于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缺乏市場經濟知識,難以產生經濟效益。
3.貧困人群面大量多,養殖周期長,資金滾動難。大山包鄉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結構單一,災害頻繁,有“十年九災,無災不成年”之說。導致貧困人群面大量多,項目救助資金有限,許多具有強烈致富愿望貧困家庭仍然沒找到脫貧致富之路,過著艱辛的生活。畜牧養殖周期長,導致資金滾動難。
四、解決辦法
針對大山包村、車路村“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的局限和存在問題,使救助項目得到健康、有效的發展,帶動更多的計生貧困母親走少生脫貧致富路,區計生協經過認真分析思考,從以下幾方面加大力度,讓“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得到更深入更廣泛的實施:
(一) 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牲畜業。
大山包鄉氣候溫涼,色彩斑斕,風光優美。這里有翩翩起舞的黑頸鶴、雄奇險峻的雞公山大峽谷、美麗青翠的萬畝草山、古樸的民俗民居,還有清香可口的燕麥炒面、蕎面。是旅游度假、科考研究、風光攝影的理想之地。我們可利用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特有而成片的天然草場,引導貧困母親們大力發展生態畜牧養殖產業。
(二) 提高貧困母親們的地位和綜合素質。
在大山包的貧困人口中,貧困母親的生活境遇最為艱辛,她們中不少人還在極度的貧困狀態,口糧不足、缺乏收入來源,更享受不到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等社會福利性質的基本公共服務。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她們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困苦和勞累,她們做出的犧牲更多,付出的代價更高,承受的壓力更大。所以我們應提高貧困母親的社會地位和綜合素質,各級計生協應以政府為主導,聯合婦聯、教育、農業、畜牧等相關部門,加強對貧困母親技能培訓,讓她們牚握如養殖技術、手工等至少一門以上技術,以提升她們的社會地位和自身素質。
(三)創新思路,扎實推進 “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
為了使有限的項目資金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被救助的貧困母親及其家庭經濟上臺階、生活上水平、文明上層次,為早日建成幸福文明家庭打下堅實的基礎。各級計生協應以幸福工程樸素的感恩理念、科學的運作模式和務實的救助行動,創新工作思路,探索發展模式,扶持有能力承擔,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解決自身及家庭的溫飽問題。實行公司+農戶、大戶帶小戶、合作社+農戶等救助方式,創新多方參與共贏、以項目養項目的良性發展態勢,確保幸福工程的持續健康發展。
鑒于項目難以通過自身運行來保證正常運轉的,要以宣傳推廣為重點,為幸福工程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深入廣泛宣傳推動“幸福工程”的公益品牌,進一步提高幸福工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要以5.29、9.11等重大節日為契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關愛救助貧困母親活動。積極動員爭取大企業、大公司、社會名人等社會力量,為貧困母親開展捐贈活動,使更多的貧困母親得到救助,幫助這些貧困母親們脫貧致富。
母親是家庭的核心,是生活的維系者、孩子的保護神。大山包鄉受助計生貧困母親們通過“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救助項目的實施,在社會各界人士和企業的關心幫助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主導下,在區、鄉、村計生協的共同努力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正逐步擺脫貧困,走向幸福,正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磚填瓦,為農村社會的繁榮穩定獻策出力,更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行動體現,只要我們樹立執政為民,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懷著對貧困母親等弱勢群體的關愛之心,通過實施幸福工程項目的救助,廣大的貧困母親們一定會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社會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
(文/圖 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計劃生育協會周永惠 編輯/國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