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綻放在草原的玫瑰
說起庫拉西,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身材高挑、膚色白凈、鼻梁高挺、睫毛修長,有一雙巧手,時常穿著繡著哈薩克族色彩圖案的衣服,不愛說話,總是抿著嘴淺笑。然而這樣一位安靜內斂的哈薩克族女性,卻是第六師紅旗農場民族手工藝品產業孵化園的負責人,也是幸福工程項目合作社負責人。
走出家門 成為創業帶頭人
以前庫拉西和哈薩克族婦女們都是在家里繡。2012年,幸福工程救助母親項目款10萬元在紅旗農場落地,民族手工藝產業孵化園也建成了,項目領導小組經研究決定將10萬元投入到孵化園,并選她當上了項目帶頭人,庫拉西看到了一個更大的展示技藝的舞臺,也看到了氈繡布繡發揚傳承的希望,她主動帶頭走入孵化園就業創業,并動員閑賦在家的哈薩克婦女走出家門,進入孵化園就業。庫拉西對于自己的技藝從不私藏,毫不吝嗇得將自己掌握的技藝傳授給前來學習的織哈薩克族婦女,并鼓勵她們跟著自己一起就業創業。
為了讓氈繡布繡技藝得以傳承發展,庫拉西組織成立了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合作社。雖然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9名社員,但庫拉西說:“能夠讓這些婦女走出家門就業,這已經很好了,我有信心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當中來”。
傳承發展 成為致富帶頭人
庫拉西不僅傳授技藝,組織生產,還親自聯系市場,開辟銷售渠道。通過經紀人與商家簽訂單,保證氈繡、布繡的市場銷路,形成了氈繡布繡的產業化與市場化聯動機制。
有付出就有回報。經過不斷的努力,如今的合作社已發展社員60多人。紅旗農場為她們購置了繡花機44臺,建成了2個機繡車間,2個手繡車間。庫拉西帶領60多名姐妹們在孵化園大顯伸手,她們的繡制中,既保留氈繡布繡其原生態性地域性、民族性特色,又能彰顯其時代性文化元素的多樣性,還不斷融入現代文化元素,使繡品圖案更具時代性,增強其文化和藝術的感染力。來到庫拉西的手繡車間,仿佛置身于五彩繽紛的繡品世界。目光所及,無論是掛毯、床氈、地毯,還是沙發墊、花帽等小飾品圖案精美,色彩繽紛,構圖完美,針法細膩,彰顯著哈薩克婦女的智慧、熱情和奔放。她們每年能生產氈繡布繡品1000平方米,2013年,孵化園實現產值100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增收1.2-1.5萬元。2016年農場又將幸福工程款投入到孵化園,規模進一步擴大,從業人員達60人,產值達140萬元,人均增收2萬元。庫拉西帶領這些哈薩克族婦女用一雙勤勞的雙手實現了人生價值,也實現了增收致富夢。華民族百年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庫拉西,就是草原上綻放的一朵玫瑰,祝愿她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