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輝煌的一天。山東省新泰市翟鎮(zhèn)王家寨村的劉杜梅,代表全國貧困母親,站在“幸福工程”新聞發(fā)布會的講臺上。
面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面對國內外新聞記者的采訪,面對無數雙鼓勵的目光、掌聲、鮮花及不停閃爍的燈光,使這位來自泰山腳下的農家女,這位3年前還是貧困母親的劉杜梅,有些發(fā)慌。她記不清怎樣走上講臺,她記不清自己都說了些什么,她更記不清有多少領導和她握過手,她只感到:一切都是新奇的,一切都像童話一般,一切都是未做過的夢。
國務委員彭佩云坐在那里,受人尊敬的王光美大姐坐在那里,數不清的陌生面孔也坐在那里,為了全國的貧困母親——“幸福工程”牽動了億萬顆善良的心。劉杜梅,沒有辜負領導的希望,也沒有辜負眾多善良的心。她借助“幸福工程,的幫助,依靠自己的勤奮,一年脫貧,二年幫貧,三年致富,由一個貧困的母親,當選為一村之長。
夜深了,劉杜梅躺在北京的賓館里,心潮起伏。活了34歲的她,深知自己這點本事,如果不是趕上黨的好政策和“幸福工程”的扶助,絕不可能有今天。
高中畢業(yè)的劉杜梅,來到父親工作的煤礦,當上了臨時工。工作的愉快,經濟的獨立,使劉杜梅整日里歌聲不斷,像一只歡樂的小鳥。
有一天,小鳥找到了棲身的枝頭,她愛上了英俊忠厚心眼好的煤礦工人王志勝。婚后,他們生活在礦上,每月100元的工資,雖然不多,可日子過得卻也有滋有味。可是,沒過多久,噩耗不斷從婆家傳來,王志勝的大哥患病去逝,大嫂改嫁,撇下兩個孩子,大的不到兩歲,小的剛剛8個月。嚴酷的現(xiàn)實,將婆婆擊倒,不久也離開了人世。作為二兒媳的劉杜梅,只好帶著年幼的兒子,回到這個不幸的家,擔負起撫養(yǎng)兩個沒爹沒娘的孩子的重任。喂豬、做飯、照料三個小的一個老的,每月指著丈夫那點工資,日子過得艱辛乏味,劉杜梅幾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出路在哪兒?歡樂在哪兒?劉杜梅的心在流淚。
她想搞點副業(yè),補貼家用,可雞窩砌好了,卻借不到買雞雛的錢……
正當她琢磨著如何擺脫窮困的時候,“幸福工程”送來1000元的資助資金,這真好比雪中送炭!第一批得到資助資金的貧困母親,激動得流下了熱淚,劉杜梅緊鎖的眉頭展開了。
她用平時學到的知識,與市場掛鉤,租賃了村里一個閑置大院,開始發(fā)展肉食雞生產。她小心翼翼地把第一批雞苗接回家中,心里充滿了希望,這可是她請回的“財神”啊!劉杜梅精心守護在雛雞的身邊,她一會兒為雞娃娃添火加溫;一會兒給雞舍加水調節(jié)濕度;一會兒又搞來白灰鋪在地面用于消毒。白天,辛勤的汗水濕透衣衫;夜晚,滿天的星光為她作伴。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早出晚歸,辛勤感動了她的丈夫,丈夫成了杜梅最得力的幫手。56天過去了,肉雞出欄,除去成本,凈賺2000元。初次成功的喜悅,為劉杜梅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她又連進三批1600只肉食雞雛,一年過去,年純收入就達到了8000多元。
小小的王家寨村,哪個貧困母親見過這么多的錢,最講實際的村里人,眼見劉杜梅富起來,于是,有人悄悄地詢問,有人公開地打聽,劉杜梅養(yǎng)雞技術得到了人們的公認,大家紛紛向劉杜梅取經。就在這個時候,劉杜梅萌生了一個念頭,她想:自己富了,但全村還有30多戶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比較貧困,“幸福工程”幫我致富,我要帶動大家共同致富,于是,劉杜梅成了養(yǎng)雞教員,誰家有求,她都毫無保留,沒錢的她幫,求教的她教,從消毒雞舍到防病治病,她都有求必應,全村養(yǎng)雞戶一下子發(fā)展到46戶。1994年,大家選杜梅當少生快富中心戶長,她干得更歡了。她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大學里所學的“市場營銷”“公共關系”、“財會”、“貿易”等知識,全部派上了用場。為了姐妹們盡快致富,劉杜梅又引進了掛毯加工、服裝加工項目,為12名育齡婦女提供了就業(yè)的機會,每人每月工資都在200元以上。1995年劉杜梅大膽實踐,以養(yǎng)雞帶動養(yǎng)豬事業(yè),以雞類加工做飼料,科學配料,養(yǎng)豬20頭,一年純收入達到3萬元。全村僅養(yǎng)雞一項就創(chuàng)年效益30萬,王家寨被鎮(zhèn)政府列入養(yǎng)雞生產基地。
劉杜梅自強自立的精神和助人為樂的風格,贏得了廣大村民的擁戴。1995年村委會改選時,劉杜梅竟以絕對的多數票當選為翟鎮(zhèn)第一位女村民委員會主任。
為了表示對“幸福工程”的感謝,為了讓更多的貧困母親像她一樣富起來,劉杜梅向“幸福工程”捐上了500元。
(于麗黎 原載《人生》雜志199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