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守望農村的女人
——溫泉縣安格里格鎮幸福工程貧困母親·李芝芳的故事
在農村,父母都期盼孩子能夠通過學習知識走進城市,而她,則更多希望通過學習知識擺脫貧困,要在農村廣袤的土地上干出點什么。
托里村,現有381戶,1531人,是一個以回族為主的村隊,少數民族占84%。而她——李芝芳和眾多的貧困母親就生活在這個小村莊里。因為家庭條件差,李芝芳從小的夢想做一名穿行于田間地頭的農業技術員。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高中時李芝芳就用課余時間去農業技術員家里學習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學施肥等農業技術,并在自己家那點土地上實驗,可是靠著僅有的土地并沒有改變貧困的生活。
1987年,李芝芳又毅然拿起了豬勺當上了“豬倌”,說服父母、奔走籌款買了40多頭豬崽,不顧別人閑話,精心飼養,可誰知就在肥豬上市之際,肉價卻驟然跌入低谷,不僅沒有賺錢,反而賠進去不少,這無疑給本就貧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也沒能讓村里的人看到改變的希望。
天生不服輸的李芝芳,沒有向困難低頭。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后,她憑借對于自學來的科學種植技術的信心,義無反顧地一次又一次向農作物種植業發起沖擊,只要她感覺到有市場、有發展潛力的農作物,她都要去嘗試。但似乎總是她的運氣不夠好,從2000年到2010年李芝芳幾乎所有的種植實驗,均以高產量低產值無疾而終。
有理想、有抱負的確是一件人生幸事,但是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失敗,不但讓她背上了“瞎折騰”的名聲,而且負債累累。面對父母親鄰的不解,李芝芳十分困惑。就在她幾乎動搖的時候,他的丈夫一個憨實的西北漢子告訴她:“只要你想干,我一定支持你!”。就是這樣一句樸實的話給了她重新來過的勇氣和力量。為此,她決定暫時走出自己狹小的圈子到市場上闖一闖。從農資銷售員,到報紙發行員,再到食品推銷員。她選擇的每個行當都是淘汰率高,但最能鍛煉人的行業。李芝芳的勤奮與誠肯得到單位同事和客戶的認可。
正當她的工作順利進行時,丈夫突然遭遇的一場車禍使她面臨了一場從未有過的考驗與艱難,為此她辭去了工作在家照顧丈夫。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知安鎮的氣候很適合地栽黑木耳和高檔食用菌“玉皇菇”的生產,而且這兩種菌市場前景非常好時,那個讓父老鄉親共同致富的夢想又一次敲擊了她的心。為了掌握種植技術,李芝芳只身前往山西免費給人打工。三個月后,“偷藝”成功的李芝芳,回到安鎮開始了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22年的堅持終于換來了老天的垂青,她實驗種植的地栽黑木耳、玉皇菇、野樹菇出獲成功。這時李芝芳吸取以前失敗的教訓,提前尋找銷路。她每天在博樂市各大超市、酒店、飯館等上門推銷產品。那時候,一有訂單李芝芳都會讓丈夫在家里把蘑菇采摘好后找班車托運到博樂市,再有她騎著自行車把蘑菇送往超市和飯館。由于玉皇菇口味比普通蘑菇鮮,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較好的藥用價值,深受本地市民的喜愛。她一直夢想著要帶領鄉親父老一起脫貧走上致富路,看到此景她又燃起了夢想的希望之火,要帶領母親們共同致富,于是她成立了“菌類種植合作社”。
然而成功的道路總是曲折的,合作社成立之后,因為社員的經濟條件普遍較差,導致資金周轉困難。鎮計生協會在了解到這個困難后,將這一情況反映到縣計生協。2015年7月,溫泉縣計劃生育委員會將“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項目帶到了她的“菌類種植合作社”。以農戶+支部+協會的模式由她作為種植協會代言人對其他24位貧困母親社員進行技術指導,帶領更多的貧困母親種植菌類脫貧致富。
李芝芳說:我知道在農村創業的道路是艱辛的,是漫長的。然而,對于我來說“折騰”也是快樂的,尤其在我看到希望去無力的時候,“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拉了我們這些母親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