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近年來,壽寧縣計生協會積極探索幫扶模式,努力創新運作機制,有效凝聚各方合力,通過有機整合幫扶資金,拓展利益導向渠道,利用小額貼息貸款和幸福工程項目帶動計生家庭致力發展經濟,轉變了群眾生育觀念,提升了全縣人口計生工作整體水平。截止目前,全縣小額貼息幫扶5480戶,發放貸款7992.48萬元,貼息386.92萬元,幫助計生家庭增收1142.63萬元;幸福工程項目資金已達188萬元,幫扶貧困母親562人,惠及人口2025人,有力助推計生家庭脫貧致富,全面促進人口計生事業健康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主要做法是:
一、領導“三到位”,齊抓共管促發展。
壽寧縣始終把計生小額貼息貸款和幸福工程幫扶工作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和為民辦實事的項目,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認真研究部署,全面系統推進。一是協調到位。縣里專門成立了以分管計生的縣委常委、副書記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計生、財政、農辦、工商、稅務、信用聯社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小額貼息貸款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組織實施,形成了政府主導,計生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協調配合的工作模式,建立完善了一套推進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的有效合作機制。縣委、縣政府每年還專門安排時間聽取計生小額貼息貸款幫扶工作情況匯報,協調相關部門,及時幫助解決計生小額貼息貸款幫扶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二是政策到位。制定并下發了《關于推行小額貼息幫扶工作幫助計生戶發展生產的實施意見》,積極扶持鼓勵計生戶利用小額貼息貸款資金發展生產;每年初,縣計生領導小組還制定下發《關于認真做好計生小額貼息貸款幫扶計生戶發展經濟工作的通知》,對相關部門扶持農村計劃生育低收入家庭增收致富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三是資金到位。縣委、縣政府每年都將縣級配套貼息資金納入年初的財政預算,并按實結算,確保財政貼息資金及時到位,保證了計生小額貼息幫扶工作健康、有序地全面開展。
二、兵分“三渠道”,大力營造宣傳氛圍。
為了讓計生小額貼息貸款和幸福工程項目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壽寧縣堅持把宣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并貫穿于工作的全過程。一是媒介宣傳。充分借助鄉村廣播、有線電視計生專題節目及計生知識小冊子等方式,反復向全縣群眾宣傳這一利益導向制度;二是入戶宣傳。在每年小額貼息貸款發放摸底申請前期就開始宣傳發動,通過鄉村干部、小組長、協會會長等進村入戶宣傳,同時在縣、鄉、村主要路口懸掛標語,做到家喻戶曉;三是榜樣宣傳。及時總結小額貼息貸款示范戶致富的經驗做法,做到樹立榜樣,推廣典型。為強化宣傳效果,縣委、縣政府及時號召全縣黨員干部要樹立幫助計生困難戶脫貧致富為榮的思想,積極為計生群眾貸款提供擔保,確保為計生二女戶、獨生子女戶辦實事、辦好事;同時也讓群眾明確貼息貸款是用于發展生產的專項貸款,不是救濟金,需要按期歸還,教育大家樹立誠信還貸的意識。
三、巧設“三亮點”,多重保障降低項目失敗率。
為把貼息貸款和幸福工程這兩項惠民工程做好,切實幫助農村計生家庭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壽寧縣巧設“助推器”,全力“接地氣”,創新三方面機制,從風險保障、養老、健康等為計生戶發展項目設立多重保障。一是解除風險,設立專門的基金為項目借貸保駕護航。2014年,壽寧出臺《關于建立壽寧縣計生小額貼息貸款風險基金的通知》( 壽計生領[ 2014]6 號),縣里投入 50 萬元,給項目貸款提供風險保障,解除了金融部門和擔保人的擔憂。在全縣各鄉鎮分別成立風險基金賬戶,首期資金3萬元,為計生戶提供了貸款風險保障。二是設立養老金,致富不了仍有養老保障。計生特殊家庭大部分已無生育能力,并且年事已高,勞力減弱,許多這樣的家庭通過項目幫扶仍然無法脫離貧困,或幫扶效果不明顯。2014年,壽寧縣委縣、政府決定,由計生部門先期預付2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每年從征收的社會撫養費中抽取5%注入基金,主要用于購買服務的方式為特殊家庭養老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和安全援助等服務;特殊家庭的夫妻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參照企業職工養老金當年發放的標準,予以發放養老補助金。這樣,計生特殊家庭即使通過幫扶仍擺脫不了貧困,也有養老生活保障。目前已有5戶8人達到條件。三是開設綠色通道,防止項目幫扶后因病返貧。為確保農村計生家庭在項目幫扶過程中,由于家庭成員健康原因所導致的因病返貧,2015年4月6日,壽寧縣衛計局、計生協會開創了福建省首個專門為農村計生家庭開辟了看病“綠色通道”系列健康服務。整合資源,啟動“健康幸福快車”進鄉村,發放健康服務卡,定期組織義務醫療隊進村入戶免費為計生家庭開展基本項目的體檢,計生戶憑健康服務卡在縣、鄉醫療機構可優先享受從掛號到診療一條龍的快捷優先服務。
四、創新“三模式”,實現精準幫扶共圓致富夢
一是開展項目評估,使計生幫扶更精準。由于小額貼息貸款和幸福工程項目幫扶面廣、提供的資金和時間有限,外加發展的項目缺少預測和評估,總難免有一些受助方出現項目發展緩慢、難以脫離貧困的局面,為使這些機率減到最小,進一步提高小額資金幫扶出真正的成效,同時使數據更具說服力,2014年,縣計生協會委托縣統計局城調隊、農調隊,結合我縣計生小額貼息貸款和幸福工程幫扶規模、計生戶項目經營模式、地域分布、計生戶類別等相關情況,開展為期2個月的具體調查評估。通過周密部署,科學抽樣,認真細致的入戶調查、評估、分析,掌握了幫扶家庭可靠的收益情況,看出了幫扶項目富有成效,壽寧縣委、縣政府結合項目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召開會議,把評估成果轉化為領導決策,研究幫扶措施,形成縣人民政府常務會議[2014]6 號、縣委常委會議紀要[2014]6 號、縣委常委會議紀要[2014]25 號三份會議紀要等一系列文件。2015年結合項目評估結果,實施精準幫扶。這項工作的開展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省計生協會小組》刊物還專門派記者到壽寧采訪和收集相關資料,在刊物上以《把好脈,開好方——壽寧縣用好項目評估結果精準幫扶計生群眾》為題,用長達4頁的篇幅,撰寫報道進行宣傳;市協會姚智梅會長高度重視,親自在文章后面進行了專門點贊。
二是技術送到家門口,提高幫扶含金量。兩年前,省地礦局勘查發現,壽寧有58.2萬畝富硒土壤和68.8萬畝富鋅土壤,其中,大安鄉亭溪村有12825畝土地富含硒、鋅。這一特點,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加快壽寧生態農業轉型升級開了一條致富路。縣計生協會以此為契機,在開展項目幫扶中,鼓勵廣大計生困難家庭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富鋅富硒新型農業,2015年以來,縣協會充分利用“5.29”會員日、母親節等節日,積極組織了縣、鄉農業技術員,把最新的農業技術送到計生群眾家門口,使計生家庭在農忙時節,不用出門就能學到新技術、新知識。全縣類似的培訓達到20多場次,培訓人數近千人,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立足本地特色,引領計生家庭地里“掘金”。 壽寧是傳統的山區農業縣,素有“中國花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硒鋅綠谷”、“世界木拱廊橋之鄉”等美譽,其中,壽寧縣土壤富含硒、鋅元素,壽寧縣計生協會以市場需求為風向標,立足本地實際,引領有能力的計生家庭建好特色基地,以地生財,地里掘金。例如,大安鄉亭溪村是壽寧縣委縣政府列為打造“富硒富鋅”農產品品牌戰略核心地帶之一,亭溪村的葉榮灼、陳麗芳夫婦等三個計生家庭就利用家鄉的富硒鋅這一有利條件,借助計生小額貼息貸款、幸福工程的扶持,用心經營“農家樂”,嘗到了致富的甜頭。通過“農家樂”的輻射帶動,全縣各鄉鎮也結合各自的特點,紛紛引領計生戶辦起“農家樂”。現在“農家樂”已成了廣大計生戶發家致富的“聚寶盆”。又如犀溪鎮西浦村的二女戶繆忠義、葉阿蓮夫婦就利用家在旅游景區這一有利條件,借助計生小額貼息貸款、幸福工程的扶持,用心經營米糕特色小吃,去年終于搬進了新房圓了安居夢,過上了舒心的生活。
福建省壽寧縣計生協會 范建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