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News新聞動態
News“幸福工程幫了我大忙,有了這2萬元,就可以擴大養殖規模。”近日,在福建省連城縣隔川鄉井坑村胡華園的白鴨養殖場,鄉計生協干部給她送來第9輪幸福工程項目救助金2萬元,她感激地說道。胡華園夫婦從事白鴨養殖多年,規模較小,一直想擴大規模卻苦于沒有資金,鄉計生協的干部了解后,幫助申請幸福工程項目救助金。“鄉里還請來畜牧水產局技術人員教我規模標準養殖技術,今年預計可以出欄白鴨4000多羽,脫貧不成問題。”胡華園對未來充滿希望。
連城縣是福建省首批開展幸福工程的縣之一,自2006年實施幸福工程以來,共實施了9輪救助計劃,投入幸福工程滾動救助資金300多萬元,救助貧困計生家庭400多戶,脫貧率達100%。
連城縣是幸福工程20年做大做強的典型案例。1995年2月,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和中國人口報社聯合開展了“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公益項目。20年來,在社會各界及愛心人士的關心支持下,該項目已經在全國29個省(區、市)的669個縣落地生根,累計救助貧困母親29.2萬人,惠及人口128萬。幸福工程先后榮獲民政部“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扶貧創新項目”稱號。
“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成功探索指向明確和簡便易行的救助模式
還記得幸福工程標志性圖片中,貧困母親黃繼美背簍中那個不到一歲、哭泣著的小女孩嗎?這個小女孩如今已是一個陽光、漂亮的大學生了!黃繼美的女兒朱秋峽參加了2014年高考,以460分的成績被四川護理職業學院護理專業錄取了。“沒有幸福工程,就沒有我的今天,更無法想象我的女兒會成為大學生!”當記者在四川省宣漢縣采訪時,黃繼美激動地說出了這番話。
黃繼美,一個大山深處的貧困母親,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在幸福工程的資助下,走上了小康幸福路。從一字不識到能讀書看報,從溫飽不能解決到年收入四五萬元,從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連縣城都沒去過到兩次來到北京并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2013年8月5日,在縣、鄉計生協的推薦下,黃繼美應邀赴成都參加了四川省第十二次婦女代表大會。同年12月參加了縣第十次婦女代表大會。在幸福工程的幫助下,黃繼美收獲了經濟、政治、精神的財富。
一個母親成就的是一個家庭,幸福工程不僅改變了黃繼美的命運,更改變了她女兒的人生軌跡。
幸福工程首創了以貧困母親為救助對象的公益項目,指向明確,抓住了扶貧的關鍵,救助了最需要救助的人。創立之初,幸福工程就明確了救助模式是:“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這個模式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救助款項不必經過繁瑣的程序,只要是符合幸福工程救助辦法的規定、經過村委會張榜公布、群眾認可的貧困母親,就可以直接拿到救助款;二是堅持因地制宜,選擇符合農村實際和貧困母親能力的扶貧項目,培養和鼓勵貧困母親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通過勞動脫貧致富,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幫助她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良好心態;三是幸福工程的救助款是脫貧致富的種子基金,不是一般的救濟款,不能吃光花凈,使用一定周期之后,還要歸還幸福工程基層組織,用于扶助其他貧困母親。因此,貧困母親拿到這筆錢的同時,也信守了一份承諾,承擔了一份責任,增添了一份動力。
規模化、制度化、規范化、系列化 ——把幸福工程公益慈善品牌做大做強
上海市在實施幸福工程過程中,結合貧困母親的現狀和需求,不斷探索適應形勢發展的項目運作模式,扶持一些專業合作社作為幸福工程項目點,吸納周邊貧困母親進入合作社創業、務工,通過合作社這個“大手”,拉著貧困母親的“小手”,一起向前邁進,實現合作社發展和貧困母親脫貧的雙贏。北京市財政貼息8000萬元,拉動金融機構貸款12億元,先后幫助5萬戶貧困家庭增收致富;福建的“公司(基地)帶農戶”、貴州的“萬千才富”行動、河北易縣的“小額信貸”、內蒙古喀喇沁旗的“幸福工程可持續發展模式”等,保證資金投入,扶持受助家庭規模化、可持續發展。
幸福工程20年,各地堅持與時俱進,積極整合資源,擴大項目規模,增強救助效果,實現了由一家一戶救助向規模化、產業化扶貧的轉變。
在救助規模擴大的同時,幸福工程的救助資金規模也不斷擴大,20年來,累計籌集善款11.89億元,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都慷慨解囊。其中,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干部職工連續18年為貧困母親獻愛心、送溫暖,累計捐贈善款7125萬元,設立結對項目點151個,救助貧困母親8萬余名。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定期或不定期地捐款捐物,成為幸福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
20年來,幸福工程著力制度建設,科學規范的管理方式和準確及時的公開透明,保證了幸福工程的社會公信力。2001年,全國組委會開發《幸福工程管理軟件》并適時進行提檔升級,利用網絡信息系統上報數據,了解項目進展,掌握工作動態,對項目實時監管。2010年,按照“收支兩條線”的審計要求,項目資金回收到全國組委會,實現了國家層面監管下的資金有效滾動。2011年,幸福工程實行項目公開招標,面向社會公示信息,嚴格審核項目文本,大大提升了資金使用及項目運作的公開透明度。多年來,除經常組織捐贈代表到項目點考察,進村入戶了解受助母親生產、生活及項目運行狀況之外,還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先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專業機構對項目績效進行綜合評估。
在幸福工程的基礎上,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還陸續開展了幸福微笑、幸福書屋、幸福家園、幸福圍巾、幸福青春校園行等系列公益活動,形成了“幸福”品牌系列公益慈善項目。
“治窮、治愚、治病”并舉——傳遞大愛,傳播公益理念,幸福工程彰顯強大生命力
幸福工程有一支貼近群眾的工作網絡,各級計劃生育協會組織健全、會員眾多、群眾工作經驗豐富,不僅是執行項目的重要依托,而且是實現“三治(治窮、治愚、治病)”目標的有力保證。
在農村,導致母親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從主觀層面分析,主要有兩類:一是缺乏科學文化知識,思想落后守舊,不思進取;二是自己或家人長期患病,因病致貧,使她們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幸福工程利用覆蓋農村的人口計生網絡,大力普及生殖保健、種植、養殖、加工等知識,幫助貧困母親解決了想富、敢富、會富、能富的問題。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發揮公益慈善組織特色優勢,為基層計生服務站捐贈了大批醫療設備和藥品,輔助開展關愛女性健康、生殖健康援助等公益項目,累計為223.3萬名貧困母親提供義診咨詢,普查普治常見婦科疾病76.6萬人。
“三治”并重、互補,取得了明顯成效。受助母親通過勤勞致富,手里有了錢,腰桿子硬了,說話做事的底氣也足了,許多人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有的當上了村干部,有的被選為先進模范、人大代表。全國涌現出劉希艷、阮美銀、高升秀等一大批致富能手和企業帶頭人。昔日那些愁眉苦臉的貧困母親,今天變為自強自信的幸福母親。她們致富不忘鄉親,主動感恩回饋社會,將知識與技能傳授給身邊的姐妹們,帶動更多的人致富發展。幸福工程的輻射力、影響力不斷擴大,湖北、河南等省級組委會充分利用商會組織、同鄉會等社會資源,成立地方幸福工程專項基金,廣泛籌募善款,致力于解決當地更多貧困母親的生產、生活、生育問題,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認可和廣大群眾的好評。
20年來,幸福工程為促進我國人口轉型發展和扶貧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年來,幸福工程用愛心行動架起全社會關愛貧困母親的橋梁,傳遞了正能量;20年來,幸福工程“納福”成千上萬貧困母親,點滴清泉潤澤貧困母親家庭。
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個十年,二十年。
(來源:中國人口報2015年5月12日一版 記者: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