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News新聞動態
News1995年,中國人口報社、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共同發起了“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公益項目。20年來,幸福工程產生了顯著的效應,成為慈善事業的知名品牌。在幸福工程創立2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深入幸福工程項目點進行實地采訪,本報從今日起開設《幸福的足跡——幸福工程20周年紀行》欄目,展現幸福工程20年的成果,展示受助母親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進一步擴大幸福工程品牌的社會認知度。
——編者按
今年是“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公益項目實施20周年,近日,記者來到上海市,探訪這里受助的貧困母親,感受“幸福工程”給她們生活帶來的真切變化。
在奉賢區四團鎮楊家宅村幸福工程項目點——幗盛綠色瓜果合作社種植基地,記者見到了正在大棚里勞作的張林娟。張林娟是基地的負責人,也是項目點的帶頭人,2013年被評為“全國十佳幸福母親”。今年已經55歲的她面色紅潤,精氣神十足。看到我們來了,她欣喜地迎了上來,將我們領到大棚里觀看種植的白甜瓜。張林娟指著長勢喜人的白甜瓜說:“再過不久,這些瓜就要上市了,到時候一個大棚的收入就能達到2萬元?;乩镉?0多個這樣的大棚,光種植白甜瓜就能收入七八十萬元!”
張林娟除負責管理基地的運行外,個人也承包了十幾畝地種植大棚瓜果,還有十幾畝地種植桃樹,一年的純收入在十萬元以上,獨生女也已經成家立業。談起現在的幸福生活,張林娟滿是歡喜,眉眼間都是藏不住的笑意。然而,剛嫁到楊家宅村的時候,張林娟家的生活卻是非常貧困。那時,張林娟在服裝廠下崗了,只能在家種點田,一年的收入也就幾百元。當時孩子小,公婆身體多病,家里根本沒錢支付醫藥費用。無奈之下,丈夫外出做臨時工,張林娟每天起早貪黑,種一些蔬菜,然后背到街上去賣,可是忙忙碌碌,家里還是一貧如洗。
為了改變貧困的狀況,生性好強的張林娟放棄傳統的種植模式,改種進口甜瓜。有了兩年的種植經驗后,一心想繼續發展生產擴大規模的張林娟將種瓜的村民組織起來,于2005年成立了幗盛綠色瓜果合作社,吸納47戶家庭為社員,多數是貧困母親家庭。
合作社建起來了,但貧困母親們沒有資金建大棚,正在她們為此發愁的時候,“幸福工程”雪中送炭。2006年,市計生協了解合作社的情況后,決定將幗盛綠色瓜果合作社建成幸福工程項目點,通過合作社這個“火車頭”,幫助和帶動更多的貧困母親實現脫貧。第一輪提供無息貸款30萬元,幫助社里的貧困母親購置設備,發展生產。張林娟用幸福工程項目貸款扶持需要資金的貧困母親,并手把手教她們建大棚、栽秧苗等技術。后來,“幸福工程”又對合作社進行了兩輪資金幫扶,用于改進生產設備和擴大規模。通過合作社組織帶動,累計幫助188名貧困母親脫貧,現有的20名貧困母親年人均純收入在6萬元以上,張衛紅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張衛紅承包了12個大棚,年純收入穩定在10萬元左右。她感慨道:如果沒有“幸福工程”,沒有林娟姐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
上海市在實施幸福工程過程中,結合貧困母親的現狀和需求,不斷探索適應形勢發展的項目運作模式,扶持一些專業合作社作為幸福工程項目點,吸納周邊貧困母親進入合作社創業、務工,通過合作社這個“大手”,拉著貧困母親的“小手”,一起向前邁進,實現合作社發展和貧困母親脫貧的雙贏。金山區楓涇鎮中洪村的陳美英就得益于阿林果業專業合作社,擺脫了貧困。阿林果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1月,2012年成為幸福工程項目點,吸納貧困母親七八十名到基地務工。
陳美英今年69歲,原本老公在外打工,自己在家做做家務,兒子在一家工廠做保安,兒媳婦在家帶小孩,一家子不算富裕,但也其樂融融。后來老公患了肺栓塞病,當年治療就花費了15萬多元,外面欠了一大筆債,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當時,陳美英不知生活怎么繼續下去了,失去了信心。阿林果業專業合作社成為幸福工程項目點后,村計生協推薦陳美英到基地務工。剛開始到基地時,陳美英情緒低落,不愛跟人說話。在合作社的幫助下,陳美英家的經濟狀況慢慢改善,社里的其他貧困母親也鼓勵她,慢慢地,她的心情變得開朗起來。通過在合作社里學習勞作,陳美英掌握了種植草莓的技術,自己利用空閑時間種了兩個大棚的草莓,合作社還專門派人上門指導。然而,草莓成熟之后銷售卻成了問題,價格賣不上去。合作社負責人知道這個情況后,特別交代把在基地勞作的貧困母親家里種植的草莓按15元/斤的價格收購,比市場價高了2~3元。當年,陳美英種草莓收入1.1萬元。現如今,陳美英在合作社每月務工收入有1800元,每年土地流轉租金有4000元,加上計生獎勵金、新農保等資金,生活已經擺脫了貧困。提起“幸福工程”,陳美英激動異常:“來到合作社,真是從絕望中找到了希望,有各級領導的關懷,心里很開心!”
除對貧困母親進行經濟幫扶外,上海市計生協會還對貧困母親進行教育培訓,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每年還組織醫務人員到各項目點為貧困母親進行健康體檢,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全方位關懷貧困母親。從這些母親一張張樸實的笑臉上,記者看到了“幸福工程”對她們個人和家庭帶來的幸福變化,真切感受到了“幸福工程”的幸福寓意。
(來源:中國人口報2015年4月17日一版 記者:吳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