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幸福工程
幫助困境母親,建設幸福家庭
“竹蓀4月份種下,2個月后采收,可連采3批,竹蓀干產量每畝最少80公斤,按現在市場價每公斤80元算,一畝就有6400元,扣除每畝成本2400元,一畝也有4000元的純收入,我家今年種了40多畝竹蓀,每畝純收入就有4000元。如今不僅蓋了新房,收入也比以前好。”見到劉清珍時,她正和丈夫忙著在竹蓀地里采摘、整理,將成擔的竹蓀送往烤房烘烤,忙得不亦樂乎。看到竹蓀地里到處長滿新鮮白嫩的竹蓀,劉清珍笑著說:“種植竹蓀不但工期短、收益快、勞動強度低,而且效益高。明年我要租更多的地種更多的竹蓀。”
劉清珍是洋中鎮上坎村人,以前全家就靠在老家種地、種香菇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0年,劉清珍在洋中鎮計生協會的幫助下,貸到了1萬元計生戶小額貼息貸款,與人合股興辦磚瓦廠,連續兩年的幫扶,使劉清珍的磚瓦廠發揮了較大的經濟效益,不僅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還吸納4位計生貧困母親進廠務工,受助母親每月都能賺1500多元錢。2012年,磚價一路下跌,劉清珍磚廠撐不下去面臨倒閉。這時,劉清珍發現,隔壁有幾家種竹蓀效益不錯,賺了不少錢,為此她果斷將磚廠低價轉盤,改行種植竹蓀。洋中鎮計生協會了解情況后,為了增強他們重整旗鼓、致富脫貧的信心,及時為他們申請到2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和1萬元幸福工程扶助款,這筆雪中送炭的幫扶資金給劉清珍夫婦的家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夫婦倆眼含熱淚哽咽著說:“謝謝你們!計生協會的人員比親戚還親啊!”當年3月,劉清珍在地里拉起了遮陽網,買來了竹屑、木屑、谷殼和尿素、石膏、碳酸鈣堆漚竹蓀原料,著手種起了竹蓀。為了讓他們盡快掌握種植竹蓀技術,鎮計生協會采取貧困母親“點菜”,政府“埋單”的方式,聘請區、鄉農業部門有關專家、技術員,通過技術講座、辦班授課、現場指導等形式,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還給他們指定了一名幫扶干部,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全程跟蹤服務。
幸福工程連續兩年的救助,使劉清珍夫婦種植的竹蓀達到40余畝,不僅還清了幸福工程款和小額貼息貸款,還有了盈余的存款,日子開始慢慢轉好。
目前,劉清珍夫婦建起的50畝標準化竹蓀示范基地已全面進入采收期,他們正帶動當地20多戶農戶種植竹蓀,為家鄉貧困戶增收找到了路子。”
脫貧致富后的劉清珍關心村里貧困母親家庭比關心自己子女更用心。村里有位70多歲五保戶孤寡老人馮求端,早年喪子,丈夫也在5年前因病去世,劉清珍一有時間就到馮求端家打掃衛生、疊被子,給老人洗頭。另一位孤兒寡母戶馮神木也得到了劉清珍夫婦的長期照顧,逢年過節劉清珍更是為他們送去了過冬的羽絨服、食用油和牛奶等慰問品。
劉清珍的真情服務贏得全村群眾的公認,2013年丈夫馮如光在她的支持下參加了村民選舉,并滿票當選為上坎村支部書記。擔任村主干期間,馮如光團結村兩委成員,與村民主任馮求豐大膽興辦村集體公益事業,先后建立起了農民體育場,修建了主村至自然村1.5公里公路,蓋起了公共廁所,治理了村內環境衛生,上坎村也成為洋中鎮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典范。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女人,幸福工程的幫助不僅使劉清珍書寫了自己的幸福人生,也成就了丈夫的一番事業。(黃曉霞 陳君毅)
編輯/李士強